門雕神匠高應美-勵志人物榜
高應美是個木匠,云南通海縣河西城南門人,生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卒于1932年,他的奇特處在于工錢標準:以刀削斧斫下的木渣計,一兩木渣兌一兩銀子不等。無論在亂世還是盛世,這都是駭人的。
高應美善為格子門,鏤空精雕,有“通海國寶”之稱。據(jù)說他雕的門被人買到香港地區(qū),賣入歐洲,藏于某博物館中,與外國頂級大師的作品共列一室。木格門的鏤空雕法,能雕到2~3層,已經是高手了,而高應美可以雕到6層。他享年不短,從光緒末年開始,到1932年去世,這么多年的時間里,他完成的作品僅三四件。一是在河西圓明寺大雄寶殿,已毀于火災;一是為個舊李家花園雕的,據(jù)說已賣入歐洲;一是為通海周家花園雕的,現(xiàn)藏于縣城內的聚奎閣;一是小新村三圣宮的格子門,這件活是六扇門,他干了17年。
這幾扇門依然在通海,依然安裝在殿前。它們被嚴嚴實實地罩住。隔著玻璃,木門上龍騰虎躍,人物儼然;亭臺樓閣,山河松竹,皆栩栩如生。
木格門每扇高3。2米,寬0。6米,厚0。07米。紅椿木,雕龍7條,牛4頭,馬20匹,人物149個,山石樹木、樓宇宅院皆儼然如是,還有兩首竹葉詩,遠看是長勢茂盛的竹叢,近看是28個漢字組成的四句詩:“水繞樓船起圣宮,雙龍發(fā)脈勢豐隆。春山擁翠千年秀,不賴丹青點染工。”真是鬼斧神工。
一百四十九個人物,造型絕不雷同,長幼有別,衣衫不同,或戴頭巾或不戴,或笑或肅,或騎馬舞槍,或樹下沉思,或遠眺,或爬山,衣紋微動,情緒暗生,都有體現(xiàn)。為求靈活生動,眾多人物布局有度,或聚或散,或站或立,疏密有致,綿延成畫,盡顯歷史和世態(tài)百象,涉及春秋戰(zhàn)國傳說、西漢傳說、封神、三國、水滸種種。
“木渣兌金銀”,就是發(fā)生在這件活計里。高應美應邀帶著徒弟來到小新村后,住在豪宅之內,好吃好睡,一天只干兩三個小時的活。之后便出門看戲、喝茶,回來后長久地站立、思考,累了煩了,鞋子一脫就上床抽洋煙。“吃、住、洋煙”的待遇并不是工錢,工錢另算。雕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粗活,工錢為一兩木渣兌一兩銀子;第二個階段是細活,工錢為一兩木渣兌二兩銀子;第三個階段是打磨期,工錢為一兩木渣兌一兩金子。
這錢掙得太容易了?
不是。每一刀一斧一琢都要停頓很久,不容出錯,尤其是到二三階段,一個敗筆,一扇門就毀了。雕一幢宅院,院內小樓窗里坐了一個書生,書生后面有一個童子,小樓書生與童子在空間上各有遠近,這就5層了,一層壞,全部壞了。每一點木渣,都是殫精竭慮的選擇,恰到好處的技法。
與它們同時代的門、比它們晚很多的門、現(xiàn)在還未生產的門,大都壞了朽了報廢了或將如此,而高應美的門永垂不朽。“效益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的認識下,一切都以快為好,慢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一扇門在今天,一個師傅三四天肯定完成了,要不他將攬不到活計。在時間的洪流里,遵從內心的法度,是否就是輸給了時間?這最終還是要時間來說話的。
忙忙碌碌的世間,永遠有遵從自己內心節(jié)奏的行路者。因為慢,他們落后于時代,卻也因此醒目。高應美后來眼瞎了,餓死了。我想他是想到過結局的。一個不迎合世俗節(jié)奏的行者,需要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