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憑什么斬獲諾貝爾獎-精英譚
2023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兩名外國科學家,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榮獲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這個名字我們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獲得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的女科學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國民間又稱臭蒿或苦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從這樣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種名叫青蒿素的物質,為全世界億萬瘧疾病人造福。
不過,做出如此貢獻的屠呦呦,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沒有中國兩院院士光環。她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
那么,一個“三無”教授為什么能夠成就今天的輝煌呢?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踏實+勤奮。
踏實和勤奮,是屠呦呦打小就養成的品質。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呦呦,意為鹿鳴之聲,取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一句。學生時代的屠呦呦因為踏實和勤奮,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5歲那年,她以優異成績從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藥、炮制及化學等中藥研究,一干就是半個世紀。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研究院條件非常艱苦,設備極為簡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煉的七口大缸和幾間平房,但是,屠呦呦從不抱怨,一心撲在工作上。那時,她身患結核病,仍然堅持去野外采集標本,認真實驗,從不耽誤。短短幾年里,她的半邊蓮和中藥銀柴胡兩項生藥學研究成果,相繼被收入《中藥志》。
1969年1月21日,中醫研究院任命屠呦呦為科研組組長,參加全民抗發瘧疾“523”項目。作為科研組組長,她帶領團隊成員,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四處走訪老中醫,先后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制劑,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后,從200種草藥中,得到380種提取物,進行小白鼠抗瘧實驗。
然而,實驗進行了190次,始終沒有獲得滿意結果,研究一度陷入絕境。面對這種情況,屠呦呦沒有氣餒,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她想,當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僅植物類的碳化實驗就達6000多種,經歷了約10000次失敗,自己這190次失敗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閱著古代醫藥典籍,以期獲得一點線索或靈感。翻著翻著,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動不已。那是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的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注意到,這里記載的取汁方法與常規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絞取”——這是否意味著青蒿里的有效物質不能高溫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在60攝氏度下獲得了青蒿提取物,發現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190次實驗,190次失敗,190次從頭再來,屠呦呦終于在第191次實驗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屬于有準備的人,顯然,屠呦呦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她用踏實與勤奮,為自己贏得了成功。數學家華羅庚曾說:“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搞科學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有半點虛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奪得諾獎的屠呦呦,正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