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道菜叫洗鍋湯-人生
我剛到成都打工時,常混跡于水碾河農貿市場附近的小飯館,與幾位同樣來自四面八方的同事,每人炒一盤3元一份的俏葷菜,黃曲米飯隨便盛。如果老板不是特別忙,還會隨手送我們一碗洗鍋湯。
多年來,我一直將那一段生活,稱為自己人生的“池塘之底”。已經低到了泥潭的最深處,而洗鍋湯,便是那段觸底人生的標配。
所謂洗鍋湯,就是廚師在炒完一鍋菜之后用來洗鍋的水。沾了些殘剩的油汁和鹽味,燒開之后,撒一小撮蔥花、味精,再順手帶進兩片菜葉、一塊豆腐,用一個小碗裝了,放到客人面前,讓客人受寵若驚地體驗一回一菜一湯的感覺。
即便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3元錢一份炒菜、米飯隨便盛的生意,也看不出利潤在哪,再附贈泡菜和洗鍋湯,積少成多,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飯館的老板姓王,夫妻倆先前是國營小食店的工人,雙雙下崗后,便自籌了資金,租下農貿市場的兩間毛氈棚,男的炒菜,女的端菜算賬,干的都是老本行。起店名時,有人建議起“下崗飯店”,老王覺得既不吉利,也有展示傷口之嫌,于是干脆就叫“夫妻飯店”,但我們更喜歡叫它“洗鍋湯店”,簡單直接,特色分明。
關于小店的經營及成本,王老板自有他的一套算法。他說,3元一份炒菜確實沒啥利潤,如果遇上飯量大的還會虧本。但這可以吸引人氣,給人味道不錯、生意興隆的感覺。況且,誰又說得上,這些3元客會永遠囊中羞澀,保不準他們月初領工資后會橫下一條心給自己買份大餐,保不準哪天好運氣走錯了門也砸在他們頭上,或者朋友往來、生日聚會,看在小店對他們向來照顧的分上,也回來照顧一下。這樣一個月下來,還是能小小地賺上一筆,雖不能發家致富,倒也比拿死工資強。至于洗鍋湯,無非是順手的人情,這是我父親教的,他老人家賣了一輩子湯圓,凡打攤前路過,或只是借凳歇個腳的人,他都會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水,人們因此很喜愛他,說起來也沒啥,就是多洗幾個碗的事情。
厲害吧,早在20年前,他就把如今互聯網講師們講得口沫橫飛的流量思維,做得如此簡單易懂,令人佩服。
但向客人贈送一碗洗鍋湯,確實不只是多洗幾個碗的事情,一個客人多洗一個碗,但十個、百個,賬不可細算。省城農貿市場附近的小飯館,與鄉下半天才等得來一個客人的湯圓攤不一樣,容不得半點不經濟的想法。客人多等一分鐘,都會大聲叫喚。而一分鐘又一分鐘,耽擱的就是要命的翻臺時間。這些小細節,最終決定了王老板的成敗,在經營了差不多三年之后,他的小店關門了。這對于人流密集的農貿市場,算不得什么大新聞,只是自那以后,在那條街上的小飯館里,再也喝不到洗鍋湯了。至此,我才發現,洗鍋湯不算我人生的最低點,想喝洗鍋湯而不得的那些日子,才是。
與洗鍋湯一起消失的,是3元一份的炒菜。各家餐廳門口的黑板上,菜價像澆了化肥的豆芽,一天一個樣子,漲勢良好,4元、5元、6元、8元、10元……在菜價漲至14元的那一年,我離開了城東,并且終于開始自己做飯。在與朋友合租的小廚房里,我炒完第一份菜后,忍不住往鍋里摻了一瓢水,等它沸騰冒泡,就將蔥花和剩下的菜渣倒進去,一股熟悉的味道,在空氣中慢慢升騰,并將世界變得淚光一片……那是老王的味道,既溫暖,又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