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大起大落-成長
隱忍之道由來已久
細數中國歷史,各朝各代不乏英雄豪杰,而這些人中有生于帝王之家,秉承傳統開拓創新的,也有一介草民,發奮圖強,終成霸業的。但細看這些人的成長史,總有一個相同點,他們在面對千難萬苦,甚至百般凌辱時,總是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忍下心中的一口惡氣,而將這種經歷作為是激勵自己的動力。
何謂隱忍?新華詞典中的解釋是“將事情藏在內心,強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在宋朝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中有“隱忍不發,隱忍以行,厚積薄發”之說。用更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忍辱負重”“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民間說法。
“隱忍之道”由來已久,老莊們淡泊名利,無欲無求,是一種天然的隱忍,而另一些人的隱忍人工性強些,卻更有作用。他們并不是從此默默無聞,不問江湖世事,而是讓自己的滾燙的額頭冷靜下來,以便調整心態,心平氣和、踏踏實實地做事,才能求得事業的順利。
隱忍是一種境界,不是誰都可以做得到的,這種隱忍的狀態,需要功力,也需要修養。姜子牙渭水之濱的默默等待,孫臏魏國獄中的裝瘋賣傻,勾踐十年的臥薪嘗膽,司馬遷受極邢而終成《史記》,這些人在功成名就之時都不約而同地感謝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是隱忍讓他們學會了做人,學會了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發生的事,學會了韜光養晦,集聚力量。
韓信能屈能伸
韓信幼年貧苦,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但是韓信抱負遠大,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于改朝換代之際,于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他習慣佩帶寶劍,加上韓信身材高大,屬于比較扎眼的人,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于是,韓信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韓信是一個破落的貴族,是一個士,而誰都知道一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韓信為什么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他還是不是個士?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歷史評論家柏楊先生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其中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丟掉了靈魂,‘撲通’一聲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為人只有蹲下來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將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如果是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算是什么?是螃蟹!而韓信就是這樣的英雄。
蘇東坡有一篇文章《留侯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點侮辱以后,第一反應就是拔刀子或者掏拳頭,這個不算勇敢,這叫魯莽,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變。并不驚惶失措,別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韓信就是這樣的人,他懷著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標,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如果說韓信當時不是忍氣吞聲,承受胯下之辱,而是奮起反擊,甚至一怒之下將其殺死,那么韓信一定會被抓到衙門里去,輕的判個關十來年,重了就判死刑,這樣何來日后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何來“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何來“垓下合圍,四面楚歌”呢?可以說,韓信之所以成功與他早年備受欺辱是分不開的。那些曾經對他的譏笑、嘲諷、辱罵,其實都充當了他奮發的動力,給予的恥辱,是變相的鞭策。正是那些刻畫在心里的傷痕,用疼痛時刻提醒著他,不能松懈,不能氣餒,不能放棄,讓他憋著一股勁,為目標不懈努力,堅持等待勝利的到來。韓信成就一番偉業回到家鄉后,先是拿重金酬謝當年救他的老婆婆,接下來便是去尋找那個叫他鉆褲襠的人。所有人都以為韓信必是要去雪“胯下之辱”,怎料到,他竟然用比給老婆婆更多的銀兩,感謝當年侮辱他的人。因為韓信認為,雖然老婆婆救了他的命,可那個叫他鉆褲襠的人卻成就他一番事業。
隱忍不足死于非命
如果說韓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忍辱負重,那么他之所以不得善終,就是因為他放棄了隱忍之道。
后來,韓信運籌帷幄,逐鹿中原,為劉漢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削了他的兵權。漢十年,劉邦親征陳豨。韓信稱病未出,卻暗中派人與陳豨聯絡,遭家臣告密,坐鎮京城的呂后想召見韓信,又怕他擁兵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計策。解鈴還須系鈴人,畢竟蕭何老謀深算,他派人傳旨韓信,聲稱陳豨已經被捉拿斬殺了,列侯、群臣都要進宮朝賀。蕭何欺騙韓信道:你盡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強進宮朝賀,以免皇上生疑。韓信一踏進宮門,即被呂后預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綁,架至長樂宮懸鐘室,身首異處了。
暫且不說劉邦是否度量狹小,呂后是否有心篡位,就韓信個人而言,他的死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韓信幫劉邦奪得天下固然不假,這樣一個功臣要些封賞也無可厚非,只是韓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斂自己,不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索取自己應得的那份酬勞,司馬光評價韓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韓信以商人的心理乘機為自己謀利,以君子的心理要求劉邦報恩,在當時的那種要求以主子唯馬首是瞻的社會環境未免太難。在劉邦稱帝之后,韓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庇護劉邦憎惡的項羽部將,不聽差遣,羞與繹侯周勃將軍灌嬰同等地位,笑自己后半身與樊噲為伍,當眾點兵讓劉邦顏面盡失,不難想象種種跡象已經讓劉邦生厭。難怪劉邦對他削兵權,減爵位,最終將這位如鋒芒在背的危險分子引到洛陽成功殺掉。
既然韓信深知“狡兔死,獵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為什么就不能忍住對名利的渴望呢!更何況劉邦奪得天下時,他的聲望已經很高了,怎么就不能歸隱田園,安度晚年呢!他早年的隱忍之道恐怕隨著他仕途上的節節勝利早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最大的諷刺在于,一個靠著忍辱負重成就偉業的人最后卻死于自己的狂妄自大!
隱忍之道其實就是自我控制,在充分認清自己的實力之后,做到收放自如。隱忍并不等于害怕,它只是戰略上的忍讓,但心里要十分清楚自己忍的是什么,等待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隱忍也不等于一味的忍讓,何時該忍,忍到什么程度,這就要看每個人的修為和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