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處世的中道原則-成長
作家王蒙論自己的處世之道,提出了“中道原則”:“這生活好比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我既不走短邊,也不走長邊,而是走對角線。”
中道,奉行的是古代儒家的“中庸”哲學,其特征是靈活變通,適中為美。比如:不即不離,關系保持適當距離;不卑不亢,應當體現自我尊嚴;不豐不殺,既不奢侈也不吝嗇;剛柔相濟,能夠調和性格;一張一弛,可以把握生活節奏……總之,“中道原則”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科學史上有個重要的實例。對于光的認識,科學家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17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一是19世紀惠更斯的“波動說”。到了20世紀20年代,德布羅意明確闡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最后為科學界所認同。
我們可以明白,德布羅意的思維模式正是中道的。
中醫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執中致和”,使陰陽兩邊保持適中與調和的狀態,中醫治病的原則是“執中”,強調“不熱不寒”、“不實不虛”、“抑強扶弱”、“陰陽互補”。更重用的是預防疾病,這就是“致和”,需達到平衡,避免失調,使我們的身體保持穩定的局面。
和諧處世的中道原則,這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曰“性命和則生”。這是說人體內須平衡調節,保持適可狀態。否則,就會陰陽失調,經絡不暢,氣血失和,故誘發疾病。二曰“人物和則親”。這是說人貴在謙和,寬宏大量,瀟灑自如。不然,一語齟齬,心懷芥蒂,睚眥必報,將自食惡果。三曰“人天和則靈”。這是說人要同大自然朝夕相處,休養生息。
于是,登高心曠,臨流意遠,望日月興嘆,能永葆青春。
中道就是辯證法,即對立統一,可以克服我們思維的單一性與認識的絕對化。古人曰:“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面對復雜的世界與多變的人生,我們要牢牢記住“中道原則”,就一定能應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