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偏要悲傷地坐在你身旁-生活
2023年的跨年夜,我一次性還清了拖欠近兩年的高利貸,本息合計20萬元港幣。通過ATM機轉完賬,將小票揣進口袋后,我呆立在旺角某個人流交錯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我曾無數次設想過那一刻的場景,原計劃是大醉或大哭一場,但最后都沒有,我只是去街角的面店吃了一碗足料的鮮蝦云吞面。打飽嗝的那一瞬間,我決定離開生活了七年半的香港,至于下一站要去哪里,再議。
那兩年間發生過很多讓我悲傷的事,卻毫不影響世界以其固有的姿態前行。生活中大多數的悲傷最終還是要由自己獨自承受,活得越久越懂得這個道理。人生苦短,大家都忙,除了真正在乎我們的人,沒有誰甘心花時間去分擔別人的悲傷。但我們自己心里清楚,悲傷就在我們骨子里,任何一個人都要留一方凈土來安置自己的悲傷,而我的凈土是寫作。
我始終認為,文學的本質最終都關乎悲傷,但悲傷絕不應該流于字面的粉飾和佯裝。悲傷應該是一道暗門,靜靜地立在那兒,不刻意等誰,懂的人自會來開。就像人生和輪回本身,兜兜轉轉,有緣人終會在一段悲傷的盡頭久別重逢。
但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里,悲傷需要被隱藏,那是因為我們要把最珍貴的悲傷留給最值得傾訴的人,而不是你今夜掏心掏肺,明晚卻被人當作酒足飯飽后的笑談。成年人畢竟要時刻照顧好自己的尊嚴,少讓不相干的人給自己難堪。相信我,隨著年歲漸長,你會發現世上懂你的人會越來越少。
開始寫作那年,我19歲,還是個把悲傷當作表演的年紀。我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失戀,坐在教室窗臺上一個人心碎,儼然一副隨時要跳樓的樣子。可惜,教室在一樓,同學們根本懶得欣賞我的悲傷,反而因為我擋了他們的陽光,被他們趕下了窗臺。回到書桌前,翻過一張寫滿數學公式的草稿紙,我在紙的背面寫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說的第一個字。這一動筆,至今未撂。
19歲時,我自恃才華橫溢,總是一副故作清高的德行,如今回想起來自己仍會覺得害臊。就在上演因失戀而跳樓的戲碼以前,我已經有過長達三個月不跟任何人說一句話的前科,家人以為我患了抑郁癥,母親為求我開口說話,日夜以淚洗面。可我竟是那般不懂事,只為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眼睜睜看她為我心碎。22歲的我,已是家中唯一的男人,父親得急癥去世,我休學回家照料母親。我開始學習做飯,渴望可以沿襲父親的好手藝,不讓某種味道從這個家中絕跡。我開始練習講笑話,為了不讓嗜笑如命的母親從此沉寂。一年過去,這個家又一次生機勃勃,雖然只剩我跟母親兩個人。我終于能夠想象,母親當年為了挽救那個少不更事的我,深藏了多少悲傷。因為在乎一個人,我們開始學會隱藏悲傷,積蓄讓對方快樂的力量。
每當我們泄露了自己的悲傷,總有人意味深長地笑著對我們說,你要勇敢,你要堅強,你要向上。當這樣的安慰淪為流行的敷衍,越來越少有人愿意去花時間理解另一個人的悲傷。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并不是安慰,僅僅是理解而已。
19歲開始寫作的那天,文字根本不足以承載我的悲傷。僅僅寫了一段,我便不知所措。當天晚自習監堂的老師是一名生面孔的年輕女老師,懷著孕。她挺著大肚子走到我的書桌前,把手機遞給我,輕聲說:“同學,我猜你應該遇到了什么難過的事,或許你需要給誰打一個電話,拿去用吧。”我愣了幾秒鐘,接過電話跑進廁所里,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我在電話里說:“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好兒子,害得你擔心了。”母親在電話那頭哽咽著說:“孩子,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了,你要先原諒你自己。”放下電話,我站在走廊的盡頭號啕大哭,引來很多同學圍觀,但那一刻,我一點兒也沒覺得丟人。
若我們不曾經歷相同的悲傷,就不會在相同的歡笑里重逢。假如不能相擁而泣,那就悲傷地坐在彼此的身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