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藥僧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濟寧某,偶于野寺外,見一游僧,向陽們虱[1];杖掛葫蘆,似賣藥者。 因戲曰:“和尚亦賣房中丹否[2]?”僧曰:“有。弱者可強,微者可巨,立 刻見效,不俟經宿。”某喜,求之。僧解鈉角[3],出藥一丸,如黍大[4], 令吞之。約半炊時,下部暴長;逾刻自們,增于舊者三之一。心猶未足,窺 僧起遺[5],竊解衲,拈二三丸并吞之。俄覺膚若裂,筋若抽,項縮腰橐[6], 而陰長不已。大懼,無法。僧返,見其狀,驚曰:“子必竊吾藥矣!”急與 一九,始覺休止。解衣自視,則幾與兩股鼎足而三矣。縮頸蹣跚而歸[7],父 母皆不能識。從此為廢物,日臥街上,多見之者。
翻譯
濟寧有個人,在荒郊某寺院外遇見一個云游四方的和尚,曬著太陽抓僧袍上的虱子,杖上掛著個葫蘆,像賣藥的。于是這人開玩笑說:“喂,和尚賣不賣男女房事用的藥丸兒?”和尚說:“有!治陽痿的,治男人生殖器小的,立刻見效,用不了一個晚上。”這人挺高興,就向和尚求藥。和尚解開旁邊的僧袍角,取出藥丸,有高粱粒兒大,叫他吞下去。大約半頓飯工夫,他便覺得下部忽然長大。過了一會兒自己一摸,比過去大出三分之一。他還不滿足,瞅著和尚去解手的空兒偷偷解開僧袍,捏出兩三粒丸子全吞了。立刻覺得皮膚像裂開,像抽筋,脖子在縮短,腰也在彎,而下部還一個勁兒地長。他嚇壞了,無計可施。和尚回來見他那樣子,吃驚地說:“你一定偷了我的藥了!”趕緊給了他另一丸藥,才覺得下部不長了。解開衣服自己一看,那里差點長成了第三條腿!這人縮著脖子,一歪一斜地回了家,父母都不認得他,從此成了個廢物,天天在街上躺著,有不少人見過呢!
注釋
[1]向陽捫虱:在向陽處捉虱子。
[2]房中丹:指增進性功能的一類丹藥。
[3]衲:僧衣。即百衲衣。
[4]黍(shǔ鼠):粘米,俗稱“黃米子”。
[5]遺:入廁。
[6]項縮腰橐(tuó駝):此從青柯亭刻本:底本作”頂縮腰橐”。橐,通“駝”, 謂腰背彎曲。
[7]蹣跚(pánshān 盤珊):踱行貌。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