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出處】唐·王昌齡《長信怨·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意思翻譯】天色微明,捧著掃帚打掃宮 殿,因被冷落心生愁怨,拿起“團扇”顧影自憐,徘徊低回,難以消除 寂寞、無聊的心情。詩句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宮妃哀怨難遣,孤寂怨憤 的心情。
【全詩】
《長信怨·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唐].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全詩賞析1】
《長信秋詞》被《樂府詩集》編入《相和歌辭·楚調曲》,題作《長信怨》。原為組詩,共五首,這是第三首。長信為漢宮名,題為《秋詞》,是因為它是擬托漢代班婕好(婕妤為宮中女官名)在長信宮中某個秋天的情事的緣故。班婕妤美而能文,曾得寵于漢成帝,后來成帝移情于趙飛燕、趙合德姊妹,畏遭妒害而請求到長信宮去侍奉太后,以了馀生。相傳古樂府《怨歌行》就是她所作:“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開篇即用團扇詩意,當昭陽殿那邊還在貪睡(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清早(“平明”),長信宮這邊的班婕好卻已經在打掃完清潔,聊之際,手拈團扇,心事重重。秋天不用團扇的,詩中“團扇”只是個小道具是勾起抒情主人公回憶的觸媒。它所喚起的,也就是那首“團扇詩”(《怨歌行》)的喻意——以秋扇見棄,喻君恩的中斷。
后兩句進而即景抒情,就當空飛過的一雙烏鴉為喻。詩人的虛構中,這對烏鴉因為浴著朝陽,因此毛羽金光燦燦,改變了其本來面目,相形之下,竟是人不如鴉了。這個比喻使人聯想起晚唐孟遲的《長信宮》:“君恩已盡欲何歸?猶有殘香在舞衣。自恨身輕不如燕,春來還繞御簾飛。”乍看來,孟詩的比喻更為新巧,雙關著趙飛燕的名字。但王昌齡絕句中的比喻有兩點是獨到的:一是突破“擬人必于其倫”的限制,而是將“寒鴉”和“玉顏”這兩個毫無可比性的東西作比,結果美不如丑,顛倒黑白極矣,·究其原因則在于前者沾了“日影”,而后者失了“君恩”也。二是寒鴉帶昭陽日影而來,實寫景色,比喻從鴉色日影信手拈來,所以含意更加豐富。
【全詩賞析2】
前首寫長信秋夜,這首寫秋晨。
奉帚,指持帚灑掃。南朝梁詩人吳均《行路難》 “班姬失寵顏不開,奉帚 供養長信臺”,應是此詩所本。
黎明即起,打開殿門,灑掃庭除,迎來長信宮又一個凄清的秋晨。供奉 太后的生涯是這樣清苦、單調。灑掃之余,百無聊賴,只有拿著團扇在庭苑 里徘徊。秋節既至,團扇已無用,所以用“且”字承“秋”,且,姑且、聊 且的意思。說明抒情主人公此時拿起團扇,不是為了驅除炎熱,而是一時有 惑于中,形諸行動。“將”,“與”的意思。詩人以“將”、“共”呼應, 把人與物——團扇直接聯系起來,說明在“涼飆奪炎熱”時,它們被棄置的 共同命運。徘徊,沉思的樣子,抒情主人公拿著秋扇,究竟在想些什么?于 是引出下面兩句。
玉顏,極言容貌的光潤、皎潔; 寒鴉,極言其猥瑣、烏暗。詩人在《西 宮秋怨》中說“芙蓉不及美人妝”,以花比人,花尚不如人; 這里以玉顏和 寒鴉比,人竟不如寒鴉。反常的比擬引起審美注意,于是末句申明其由: 昭 陽在東,平明日出,先得陽光。所以寒鴉自東飛來,還能帶著太陽的光澤。 長信在西,玉顏因得不到陽光而顯得黯淡。語意反常而合理。這里,日影象 征帝王之恩。寒鴉,一如“露井桃”,借指僥幸邀寵、得幸一時的小人。 “時薄朱顏,誰發皓齒”,君恩無定,何以為容! 從“不及”、“猶帶” 中,流露出不服、不甘的深深的怨悵之情。
封建社會中,人臣的得寵于帝王,正如宮女的承恩一樣,不在于才貌, 而在于帝王一己之好惡。常常是佞幸者得恩寵,忠直者遭忌恨,所謂“承恩 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杜荀鶴《春宮怨》 ),王昌齡在這類宮怨詩中所抒 發的,絕不僅僅是宮闈之恨,還寓含著封建士人自信有美才而不甘于沉淪下 僚的悲慨。因此,它們被認為是“托興深遠”,“含蘊無窮”,有風人之旨的佳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