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出處】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翻譯】 暮色蒼茫,詩人投宿石壕村,正逢官吏捉壯丁。老翁 逾墻逃跑,老婦出門探看。官吏一聲吼叫,何等怒氣沖沖。老婦一聲啼 哭,何等悲慘凄苦。詩中采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再現縣吏深夜抓丁的殘 暴,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流露出作者極大的 憤慨。
【賞析】縣吏橫蠻霸道,咆哮如雷;老婦內心苦楚,痛哭流涕。“一何” 一詞接連使用兩次,加重了感情色彩。官吏一呼,老婦一啼,官吏一怒,老 婦一苦,短短十個字卻刻畫出兩個截然對立的形象,使得悍吏耀武揚威的 形象與老婦老淚縱橫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矛盾的雙方,也更讓人 憎恨蠻橫的官吏,并同情可憐的老嫗,蠻橫無理的官吏也為下文老嫗的訴 說塑造悲憤的氛圍。詩歌塑造出一幅充滿悲憤的畫面。
【全詩】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注釋】石壕:村名,在今河南陜縣東。投:投宿。逾(yú):越過,翻過。一何: 多么。長已矣:永遠完了。老嫗(yù):老太太。役:差事,勞役。猶得:還 能。絕:停止。泣幽咽:低微的、斷斷續續的哭聲。
【鑒賞1】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練。陸時雍稱贊道:“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情、發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本詩寓褒貶于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詩歌還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雙方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于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于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于詩人筆墨簡潔、洗練,全詩120個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另外,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不僅便于在敘事中抒情,而且使事件本身顯得更加逼真,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極為自然,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既富于深刻的感染力,又增強了詩的真實感。
【鑒賞2】
投: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一何:多么。鄴城:打擊安史叛軍的前線。附書:帶信。河陽:在黃河北岸,今河南孟縣。
杜甫現實主義詩篇“三吏”“三別”中的名篇,是關注人民疾苦的代表作,有“詩史”的價值。
詩人因為替朋友房琯說情而得罪肅宗皇帝,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于是有機會往來于華州到洛陽的途中。在這一段時期中,詩人目睹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很多痛苦和災難,懷著關心國事,關愛人民的熾熱情懷,他用頭腦和手中的筆寫下了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和本篇,簡稱為“三吏”,以及《新婚別》《垂老別》和《無家別》,簡稱為“三別”。這六篇詩歌連同詩人的其他名作,是現實主義的優秀之作,是用詩歌的形式記錄歷史,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的歷史資料,因而有“詩史”之稱。
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及唐王朝征兵拉夫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是作者當年往來于洛陽和華州時的真實見聞。
全詩以石壕村中一家人的遭遇和命運,以點帶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詩一層一層地敘述見聞,一層一層地寫出了那家人的痛苦遭遇。最讓人扼腕悲嘆的是在敘事的最后,連一個老太婆也被抓走充軍干雜役去了。結尾處作者用嗚咽的哭聲為我們記載了永遠難以抹去的人民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