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出處】唐·李白《哭晁卿衡》。
【意思翻譯】晁卿: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 唐朝開元五年(公元717年)隨日 本第九次遣唐使來中國求學,卒業 后長期留居中國,并歷任多職,與 大詩人李白、王維等人友善。天寶 十二年(公元753年),誤傳他回國 途中遇難。李白聞訊后十分悲痛, 寫此詩懷念摯友。詩中反映了中日 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詩意是,日 本友人晁衡君與我從長安分別了, 他坐上一只小船在浩瀚的東海中 航行。噩耗突然傳來,他像明月一 樣沉入碧海之中,再也不能返回 了,我十分悲痛,連天上的白云也 似乎哀愁不已,罩繞蒼梧山。
【解析】日本友人晁衡登舟遠航辭別了唐都長安,那歸帆似一片孤葉漂泊 在遼闊的東海之上,隨風顛簸,時隱時現,飄過蓬萊仙山。您遇難身 亡,就如同皓潔的明月沉入湛藍的大海之中,永難再現。上天傷悲,愁 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云悲霧籠罩了海上的蒼梧山,久久不散,李白與 日本學者晁衡友善至深,傳聞晁衡歸程遇難,詩人滿懷悲痛寫下了這首 小詩。詩人以優美的比喻和豐富聯想,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 情,含蓄而又真摯地表達了失去好友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籍的深厚友 誼,讀來動人心弦。
注: 蓬壺,即傳說中的蓬萊仙島,詩中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 歸途中島嶼眾多的特點。蒼梧,指郁洲山,據《一統志》, 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東北海中。
【全詩】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賞析1】
日本選派到唐朝來的留學生,都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太學攻讀。這些留學生,一般都要在中國居住幾年,有的留居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他們長期生活在中國,不僅對唐朝的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都進行了學習和研究,還與中國的詩人、學者有著密切的交往,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晁衡(698—770),后來就成了中日友誼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晁衡,日名叫阿倍仲麻呂。717年與吉備真備 (日文字母“片假名” 的發明者) 同來中國,就讀于長安太學。完成學業后,留在唐朝歷任光祿大夫、御史中丞、秘書監等職。他同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經常有詩文往返唱和酬贈。
753年,也就是鑒真第6次東渡那年,已在長安居住了35年的晁衡請求隨日本遣唐使歸國。朝廷批準了他,并任命他為代表唐朝回訪日本的使臣。“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王維在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一詩中,表達了送別晁衡時深沉的離情別緒和誠摯的友情。在詩序中,詩人還表示期待故友重返長安。后來,晁衡在回國途中乘船渡海時遭遇風險。消息傳到長安,誤傳他已經遇難,朋友們都十分哀惋痛惜。為此,李白還揮淚寫下了一首 《哭晁卿衡》 的悼亡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流露了無限的哀思。晁衡所乘的船只,漂泊在狂風巨浪的大海上。他隨破船曾一度漂流到越南,歷盡艱險,又輾轉返回長安,繼續在長安任職,一直到770年病逝于長安。晁衡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渡過; 他的事跡,在中、日友好史上傳為佳話。
【賞析2】
這是一首記載唐代中日人民友誼的名詩。
晁卿衡,即晁衡,又作朝衡,卿是對其任衛尉卿(唐掌管宮中門衛武器等的衛尉寺長官)的尊稱。他原名阿倍仲麻呂,日本奈良人,于唐玄宗開元五年(717)三月,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抵長安留學,時年才二十歲。學成后仕唐,先后任校書、左拾遺、左補闕、秘書監、衛尉卿等職。天寶十二載(753),隨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歸國。從蘇州乘船出發,同行有四船,有名的中國揚州高僧鑒真乘坐第二條船。途中遇暴風,晁衡所乘的第一條船遭難,消息傳來,李白十分悲慟,遂作這首傷悼之詩。其實,當時晁衡并未死亡,而是漂流至安南驩州(今越南安城),于天寶十四載(755)六月輾轉返回長安,最終仕至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大歷五年(770)卒于長安,終年七十三歲。
首句“日本晁卿辭帝都”,敘晁衡歸國。“日本”二字,點明晁衡國籍。“辭帝都”,包含著朝野上下隆重歡送的場面情景。當時唐玄宗親為餞行,御筆題詩。好友王維、儲光羲、包佶、趙驊賦詩送別,情誼深厚。次句“征帆一片繞蓬壺”,描繪掛帆東渡之景,點明是大海航行。“征帆”在浩渺無際的汪洋大海中只是“一片”而已,極襯海之大,帆之小,暗示航行艱險。“蓬壺”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方壺。“繞”字點出航程曲折而不平坦,隱含漂泊不定、前程未卜的懸念,景中已寓憂情。
第三句“明月不歸沉碧海”,隱喻晁衡遇難溺死海中,深寄惆悵惋嘆之情,“明月”即明月珠,《楚辭·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寶璐”,王逸注:“言己被明月之珠,腰佩美玉。”此處借喻人品高潔和才華杰出的晁衡。此句將晁衡遇難之兇事,借明月珠沉海之譬寫出,創造了一種清麗哀婉的氛圍,情景相生,使人深感惋惜和哀痛。此句明為寫景,實為敘事,更是抒情,筆法妙絕。末句“白云愁色滿蒼梧”,以哀愁之景寫傷悼之情,寓情于景,情誼無盡。詩人將喪友的哀痛,通過白云傳愁、蒼梧變色的擬人手法,烘托出云天、碧山、滄海與人同悲的氛圍,于縹緲景色中寄托哀吊之情,情韻悠長,含不盡之思。
全詩四句全無“哭”字,但融情于景,寄托對異邦良友的吊祭,卻比“哭”的哀痛更深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