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處】唐·王維《出塞作》
【意思】胡人在居延城外擺開了獵場,連天的白草野火熊熊燃燒。暮云低垂沙漠上仍奔馳著獵騎,秋高氣爽空曠的平原上正好射雕。
磧: 沙漠,雕: 猛禽。句意: 暮云籠罩的空曠沙漠上,匈奴軍不時驅馬馳騁,大平原上秋高氣爽,正是射雕的好時候。寫出了塞外秋天空曠的自然風光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驃悍。
【鑒賞】這是一首邊塞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五(737)年三月,河西節度副使崔希夷 擊敗吐蕃,詩人以監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寫就此詩。前四句實寫邊境形勢:居 延關外,原野廣闊,白草連天,獵火熊熊,吐蕃酋長正在進行秋獵活動。此以射獵寓吐 蕃挑釁,渲染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暮云低垂,吐蕃獵騎,在空曠的沙磧里驅馳;秋 日草枯,平原空寂,健兒正好盤馬彎弓射大雕。此寫吐蕃騎兵的勇猛剽悍,進一步暗示 了軍情的緊迫。后四句虛寫唐軍的對敵和勝利:“護羌”“破虜”乃借漢代武官名,“朝乘 障”“夜渡遼”,是說將士晨登城堡設防,夜渡遼河進軍,“朝”“夜”二字,突出了軍情之緊 迫,進軍之神速。此雖泛寫,但寫出了唐軍的英勇善戰,進止雍容,攻守自如。結聯用 典,言崔希夷擊敗吐蕃,皇帝將鑲玉之劍、角飾之弓、珠勒之駿,賞賜給崔希夷。清方東 樹云:“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 ……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 要》)此詩以吐蕃之盛襯唐軍之威,筆力宏富、雄麗,亦為“宏贍雄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