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核心提示: 歡迎訪問古典文學網,古典文學網提供成語打草驚蛇的詳細解釋、讀音以及打草驚蛇的出處、成語典故等。
成語名字: 打草驚蛇 成語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成語解釋: 打草時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后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 成語出處: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成語繁體: 打艸驚虵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多用于否定句 成語結構: 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 蛇,不能讀作“sé”。 近義詞: 操之過急  因小失大  查看更多打草驚蛇的近義詞>> 反義詞: 欲擒故縱  引蛇出洞  查看更多打草驚蛇的反義詞>> 成語例句: 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明 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