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隴南武都的好句子錦集60條
隴南的非物質文明遺產散文隨筆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我國界定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間習俗十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彰顯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文魅力的重要資源,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背影”。
隴南位于甘肅東南部,是我國歷史上農耕文化、畜牧文化和漁獵文化交匯積淀的地域。獨特的區位優勢、悠久的歷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隴南有3項(文縣儺舞池哥晝、武都高山戲、西和乞巧節)被列入其中。甘肅省已公布了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隴南入選的項目總計22項:隴南影子腔、文縣玉壘花燈戲、西和春官歌演唱、康縣木籠歌、兩當號子、康縣鑼鼓草、康南毛山歌、康縣嗩吶藝術、宕昌羌儺舞、隴南高山劇、禮縣春官歌演唱、徽縣河池小曲、武都木雕、禮縣井鹽制作工藝、成縣竹籃寨泥玩具制作技藝、康縣寺臺造紙術、武都三倉燈戲、武都栗玉硯制作技藝、武都角弓咂桿酒釀制技藝等340項。
近來,國務院批準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隴南地區被列入“三區”之一的“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內,這對于傳承創新影響隴南的十種特色文化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文脈之根的戎羌、氐文化
據考古資料顯示,在隴南的西和縣寧家莊、禮縣寺高頭、徽縣柳林古人類遺址中都有與距今7000多年的秦安大地灣文化同時期、同類型的文化遺存。而大地灣早期文化屬古戎族文化(伏羲文化同屬古戎族文化),戎族是甘肅境內最早的一個民族,其中心住地在隴山東西。而居住在隴南地區的則屬戎族中的一支——羌戎。后來即成為氐族。在武都北峪流域、西和西漢水沿岸的古墓葬群中都有大量的古羌文化遺存。
氐族,特別是白馬氐族,在隴南古代史上是有重大影響的。它曾在南北朝時期建立過仇池國等四個地方割據政權,歷時280多年。后來,這個民族整體雖然消失了,但其后裔卻生生不息地將其文化傳承了下來。今日文縣白馬人的民俗文化中仍承襲著古氐族的主體文化元素。
西陲曙光的秦文化
近年來,在禮縣東10公里處的大堡子山發現秦人的早期墓葬,據有關專家、學者判定系秦始皇先祖秦仲、秦莊公之墓。從墓內出土的文物判定,秦人早期的都邑西犬丘、西垂宮及西縣的方位大致就在大堡子山以東附近的永興、長道一帶。
據《史記?秦本紀》載,秦始封君非子原居犬丘,因為給周孝王養馬有功,得封為附庸。到周宣王時,秦仲之子因伐西戎獲勝,被封為西垂大夫。莊公之后襄公、文公都葬在西垂。這一區域,過去已有很重要的文物發現,最有名的是秦公簋。另有《詩經?秦風》中的《小戎》、《駟鐡》、《車轔》和《蒹葭》是描寫秦人在隴南區域征戰活動和民間風情的,是秦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品。
早期秦文化是古西陲的曙光,它不僅是隴南的地域文化,而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揭示秦文化的內涵,總結秦文化支撐秦人發展,壯大的精神實質,對激勵隴南人民勵精圖治,奮發向上建設新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
節日習俗是歲時習俗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它保存著各類民間習俗文化、民間宗教、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以及天文歷法等文化遺產,是民間各類文化的匯總。
隴南的節日文化,具備了前述節日習俗的性質特征。并因為隴南地處秦隴巴蜀的交匯地帶,又是漢藏氐羌民族遷徙的走廊,所以這里的節日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又充分反映了當地民俗風情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除普遍傳承的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外,各地區、各民族中還傳承著許多地域性、民族性的節日。如西和、禮縣的“乞巧節”、文縣白馬人的“年節”都和漢族的春節一樣,是節日文化的集富點。
在春節文化活動中,最具特色的是社火表演,其地域特征顯著的有:武都的掌燈舞,徽縣的跑紙馬,兩當的筏子舞,康縣的霸王鞭等。但在大多數城鄉社火表演中,都少不了舞龍、舞獅,它把春節文化活動推向高潮。而更具特色的是武都高山戲、文縣花燈戲的演出與流傳,它們都是隴南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
祀神娛人的廟會文化
廟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當地民眾的心意信仰與生活文化的樣態。廟會從誕生之日起,就和文化藝術有密切聯系,它的形成與發展多與宗教活動有關,并與集市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廟會文化是以寺廟為依托,以宗教活動為最初動因,以集市活動為表現形式,融藝術、游樂、經商貿和祀神娛人等一體的社會文化現象。
據有關方面統計,隴南共有廟會368處,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廟會活動,如禮縣祁山廟會,成縣泰山廟廟會,文縣玉虛山廟會,武都安化鎮社神大賽等,都是規模較大、影響較遠的廟會。并與民間節日文化同時舉行。凡是大型廟會都要唱大戲、設壇誦經,并有信眾吃會飯和組織物資交流的商貿活動。
歷史厚重的石文化
由于歷史的'、地理的原因,在隴南地域文化中,石文化在內容、形式諸方面都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在古氐羌民族后裔聚居的山區,居有石屋、行有石棧、耕有石(梯)田、葬有石棺、祭有石寺、記有石碑的民俗成為隴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宕昌縣化馬峪就有一處遠眺仿如一座中世紀羅馬帝國城堡式的石壘房屋建筑群的村莊;文縣劉家坪鄉七姓溝村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石寺——清涼寺。至于石碑,據考證,它起始于漢代,興盛于唐宋,明清之際,碑石琳瑯滿目,內容繁復多樣。粗略估計約有1000余方,散見于城鄉各地,其中最著稱者,如《西狹頌摩崖》、《耿勛碑》、《新修白水路記》、《重修陰平橋記》等。“解讀碑石,就是解讀隴南歷史”,“它們所顯示的生命價值、理性思念、道德操守、人格魅力以及處世態度和奮爭精神,無時不激勵著世人,成為今人的一面鏡子,一個借鑒。”
2006年8月,在天水伏羲文化節舉辦期間,隴南市組團參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原生態的表演、新奇的藝術種類吸引了無數參觀者。參加藝術節的國家、省、市領導紛紛駐足隴南會展前,對隴南的優秀節目大加贊賞。
目前,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生存、保護和發展都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尤其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全市非遺正經歷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非遺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文明的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方的消失,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的改變,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文化傳統帶來了巨大影響,使之逐漸或部分地失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由于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許多有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加快非遺的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采取普查和申報并重、搶救和保護齊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市政府專門下發了《隴南市200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安排》,把非遺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并對如何保護非遺進行了具體詳細的安排和部署,全市非遺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非遺保護工作牽涉面廣,僅靠文化部門難以全面和系統地做好這項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一項全新工作和重要課題,有關部門今后應設立以文化館、業務干部為主要成員的非遺保護和普查機構,在組建隊伍時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聘請熱心非遺保護事業的有識之士擔任普查專家;市上應及早制定出臺《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綱要》,并按照《國家汶川地震文化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爭取資金建成集收藏、研究、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民俗)展示中心和傳習所,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建立重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制度,鼓勵傳統技藝的傳習和保護,扶持資助老藝人帶徒傳藝,并利用各種媒體和每年6月12日的“文化遺產日”對非遺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大力培育民間藝術旅游景區和民間藝術產業基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組織非遺文化表演隊伍參與全省、全國和港澳地區等文化交流活動,增強民俗旅游吸引力,出版隴南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叢書、光盤系列,拓展非遺傳播途徑,讓更多優秀的非遺文化面向群眾和走上舞臺,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使我市非遺文化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大舞臺。
隴南古蜀道散文隨筆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諸侯兵會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國參加。從此時算起,古蜀道的出現至少已有【第3句】:四千年的歷史。偉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難》里,開篇就感嘆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作為我國古代建造時間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時間最長、線路最艱險復雜的古交通要道,曾在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交通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蜀道”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蜀道包括全國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而狹義的“蜀道”通常是指陜西、甘肅連接四川的通道。為了區別陜西與四川的秦蜀道,我們把甘肅通往四川、陜西的古道命名為隴蜀道,以體現它的獨特地位和價值。隴南九縣區有豐富的蜀道“交通遺存”,尤其是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在秦隴與巴蜀之間,起著關鍵連接作用,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歷史上均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古蜀道以翠云廊古柏為代表,實現了道路長程綠化,古道中的懸空棧道結構,是山區道路建設中資金耗費最少、破壞環境最小的方式,古蜀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國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等多種因素。這些特點,都讓古蜀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古蜀道在歷史上溝通成都平原至關中平原,融會貫通著沿線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學、民間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為西部最有影響和最為繁忙的文化與經濟交互傳播的線路,也是跨越西南與西北最活躍和最興旺的商貿線路,不僅直接促進了區域間的物流和人際交往,也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往來。
古蜀道交通郵驛系統及其遺存,也見證了古代中國郵驛制度的高度文明,是人類信息傳播方式和古代交通組織的杰出代表,保存著秦漢至今豐富的歷史信息,完整地記錄了人類交通發展和多元文明融合的歷史進程,是人類交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文明對話交流的結晶,具有特別的保護傳承價值。
清代詩人喬缽有詩贊美:“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中。兩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從此,“翠云廊”成為這條綠色長廊的雅稱,而柏樹當之無愧是翠云廊的主角。翠云廊以劍閣縣城為中心,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北至昭化,是古蜀道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柏雄健挺拔,根莖虬結,風姿綽約地守護著不到兩米寬甚至已經沒入泥土草叢的古蜀道。
據文獻記載和科學工作者對現存古柏研究考證以及民間的傳說,古蜀道上大規模植樹有6次。第一次是秦朝。秦始皇修筑阿房宮,曾在蜀中大量伐木。蜀中百姓怨聲載道,秦始皇倡導在驛道旁植樹,還下令在全國各驛道種植松柏,以顯示天子的威儀。這次植的樹稱為“皇柏”。據考察,凡胸徑兩米以上的古柏,樹齡約2000多年,應是秦代所植。三國以后,東晉、唐朝、北宋、明朝都重視在古蜀道上種植松柏。如此歷經多個朝代,跨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官方植樹行為驚世罕見。歷屆州官在上任離職時都要登記造冊、清點移交,并制定了“官民如山,相禁剪伐”,“偷伐蜀道古柏者格殺勿論”的制度。據考證,翠云廊上有13株古柏樹干直徑都在2米以上(約【第5句】:六人合抱),確實是在三國或更早時期種植,歷經歲月滄桑而完好無損。”先秦古蜀道上的.“狀元柏”就是這樣一棵古皇柏。
隴南存在著大量古蜀道歷史文化遺跡,其中最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有: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和隴蜀道。
祁山道
祁山道起于天水,經天水郡、平南、小天水、禮縣鹽官、祁山、西和長道、石堡、漢源(西和縣城)、石峽、成縣紙坊、成縣城到達徽縣城,之后或南下經水陽姚坪翻越青泥嶺到陜西略陽,諸葛亮六出祁山,兩次就走的這條線路;或繞開青泥嶺經徽縣大河店、王家河、白水峽到陜西略陽。祁山道北連絲綢之路,南通陳倉道,直達金牛道。祁山道與廣義的陰平道之間也有道路相通。如從鹽官向西經禮縣城后或北上武山馬塢與武山縣城相連,或西行經禮縣石橋、西和大橋、康縣太石、平洛到望關;在成縣也可以經西狹古棧道、翻越太石山、過康縣平洛到望關;在望關既可以經安化到武都與陰平道相接,也可以經長壩、鞏集、白馬關、大南峪、窯坪出隴南,再經陜西木瓜園到略陽,繼續往東到漢中;還可以經長壩、黑馬關、咀臺(康縣城)、岸門口、銅錢、陽壩、托河出隴南,經陜西燕子砭南下四川。
陳倉道
陳倉道途徑隴南徽縣和兩當縣境內,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蜀道文化遺產。陳倉道起于寶雞西南大散關,經鳳縣、兩當縣、徽縣后翻越青泥嶺直達略陽、漢中,是修建最早的蜀道。陳倉道在兩當縣、徽縣的里程約120公里,特別是徽縣的青泥古道更是遠近聞名。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入蜀途徑青泥嶺時,也發出“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功山》)的感嘆。
陰平道
陰平道為名副其實的川甘捷徑,早在漢晉時已經是陰平郡境內之隴蜀通道,三國時魏國大將鄧艾經陰平道伐蜀成功更使其天下皆知。當時陰平道起于陰平郡,即今甘肅文縣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清道口,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與金牛道連接。后來陰平道從文縣繼續沿白龍江河谷北上經武都、宕昌、岷縣、最后抵達臨洮(狄道),從成都直接通向隴西地區。
隴蜀道
隴蜀道文化是迄今為止隴南歷史文化中內容最豐富、涵蓋范圍最廣、歷史影響最深遠的重要文化線路。隴蜀道線路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構成隴蜀道路線的城鎮、村莊、驛站、棧道、橋梁、碼頭、寺廟、關樓、古塔以及古代石刻、摩崖造像、書法、壁畫、詩歌、游記、名人蹤跡、神話傳說等內涵豐富的文化元素,還包括山脈、河流、陸地、植被、關隘、珍奇動植物、古老的行道樹等和路線緊密聯系的自然元素。蜀道文化線路由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靜態遺產與動態遺產、可移動文化遺產與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古代文化遺產與近現代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樣性要素共同構成,可以說,蜀道就是古代甘、陜、川之間的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戰爭之路、郵傳之路、貿易之路、石刻之路。通過“祁山道”文化線路把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的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仇池故國、西狹頌、茶馬古道等歷史文化,把乞巧、春倌等民俗文化,把鹽關鎮、紅川鎮、祁山、晚霞湖、西狹、梅園溝等西漢水流域的文化名鎮、自然風光等連接起來。通過“陳倉道”文化線路可以把兩當縣、徽縣的果老文化、“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兩當號子等歷史、民俗文化,把伏鎮、青泥村、云屏、三灘等文化名鎮名村、自然風光等連接起來。通過“陰平道”文化線路,可以把文縣、武都、宕昌三縣的陰平故國、武都故國、宕昌故國等歷史文化,把白馬人民俗、高山戲、氐羌風情等民俗文化,碧口鎮、哈達鋪鎮、摩天嶺、天池、萬象洞、官鵝溝等白龍江流域文化名鎮、自然風光等連接起來;隴蜀道文化線路(文化遺產)涵蓋隴南九縣區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旅游名勝、風物特產的方方面面,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隴蜀道文化核心是三國文化,以線帶點地涵蓋隴南的特色地域文化,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泛。可以說,隴南的文化名鎮、重要遺址、風景名勝都分布在隴蜀道上。隴蜀道沿線的文化就是隴南特色文化,挖掘、整理、保護和創新隴蜀道文化,就是發展隴南特色地域文化。
近年來,隴南做了許多蜀道申遺工作。隴南參與蜀道申遺的過程,就是對本市蜀道文化價值的挖掘整理弘揚過程,是對蜀道沿線即將消失瀕臨滅絕的文物、民俗、生態給予搶救性保護的過程,也是為本市打造一條新的具有世界品牌的旅游線的過程。這項工作自2024年啟動以來,得到了市內、省內,以及周邊廣元市、漢中市等地廣大蜀道文化專家學者、研究者的大力支持,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就隴蜀道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撰寫了大量隴蜀道文化方面的論文。2024年,隴南將隴蜀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列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隴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工作布局中提出了“建設隴蜀道文化發展帶”的戰略構想。
隴南行的散文
隴南這個地名對我并不陌生,前段時間我們的招商隊曾經在這邊奮斗過二十多天,而且業績可嘉。據說這里的人思想比較清純,待人真誠。為對隴南市場進行調研和部署計劃,清晨我從天水驅車前往。
這是甘肅和四川九寨溝,陜西漢中搭界的區域。難以想象的是作為一個地級市,竟然沒有直通的高速公路,得走下面的國道,再轉省道才能到達。
沿途的道路雖然不算寬敞,但很干凈,給人清清爽爽的感覺。兩邊青山黛綠,泉水潺潺讓我真正體會到那種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
天水的山以黃土居多,山上植被的灌木和雜樹盡染灰塵,山頂流下的水也是渾濁不堪。隴南境內的山都是石山,山上山下布滿四季常青的雪松,一眼的蒼翠,清新的空氣讓人流連,神馳。路邊山巖峭壁浸潤水墨青苔,隨處可見滴答的泉眼。清洌的.泉水在山腳匯聚成溪圍繞群山,唱著輕快的小曲奔著同一方向前進。好想停車,掬一捧清泉水在手,或痛飲或洗面,那該是何等的愜意。又不忍沾污了這未被俗世侵犯的純凈。江湖浪跡,紅塵掙扎的靈魂在這群山的懷里接受著自然氧吧的浣洗。
山路有多少彎,無法計數。這是甚囂塵上的工業經濟還沒能開墾的處女地。遠離都市浮華的煩躁,遠離權勢名利的爭奪,欲望偃旗息鼓。小徑通幽,這樣的環境足以清心,靜心,養心。
頭頂天空藍藍,白云飄飄。身邊綠樹蔥蔥,溪水淙淙。猛然想起好多年前在貴州放牧自己的心靈于荒山野嶺之中,聞潺潺流水音,近而窺之,逢山澗一清泉,喜而掬之,孰料驚一大鳥展翅,偶拾的一絕:
《獨游野山有感》
松林小徑且徐行,
山澗孤泉笑相迎。
驚鳥震翅沖云去,
余斂豪氣賦閑情。
此時,彼時心境略不同,倒也有大致相似祥和寧靜。
崇山峻嶺在逶迤后退。不想離開這心曠神怡的圣境,可我不得不前行。我知道,或許明天我又要隨滾滾車輪卷入滾滾紅塵……
葉非葉,花非花散文隨筆
站在四樓的過道上,我看到教學樓天井的小園里,有一棵樹開花了,陽光下,燦燦的黃色的花朵在綠葉的映襯下更加惹人注目。
這是什么花呀?以前怎么沒見過呢?前幾年也沒見這棵樹開花呀,再細細看一下,想一想,哦,原來這不是花,只不過是大樹的葉子,變黃了而已。零零散散的寬大的黃葉,就像花兒一樣開在密密的.綠葉間,大概是才開始變黃,葉片上的光澤還沒有褪去,所以顏色很鮮艷,也難怪我會把它當作花兒。
我為我的發現感到驚喜,就想與人一起分享,把正在伏案工作的一位同事拉出來,指著那棵樹,說:“你看那棵樹!”他看了看,說道:“這是什么花,開得蠻好看的!”看到我詭異地笑了,他認真起來,這才發現那花原來是葉子,還對我說:“即使是葉子,那也是好看的葉子!”手掌大的葉片在風中搖曳著,好像在調皮地嘲笑著我們。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里是“一葉黃而知秋來到”。
是花?是葉?葉花難辨。有時事物并不是看到的那么簡單,親眼看到,又能怎么樣?有時也要我們再三思量,才能辨出真相。在這個包裝過度的社會里,真的要多一分謹慎,多一分留意,不是嗎?
或許葉就是花,花就是葉。有誰規定那葉就不是花呢?或許這就是那不會開花的樹,開出的花朵呢。待到滿樹金黃時,那是不是這棵樹在秋天里最后的綻放呢?你看,那銀杏,到了深秋,一樹樹燦燦的金黃,誰能否認不是繁花似錦呢?即使是飄落風塵,也會有人如我,把它撿起,夾在書中,倍加珍惜。同樣都能給人以美感,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是葉,是花,有區別嗎?不是也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么?紅紅的楓葉更讓人驚艷!
亦或葉還是葉,花還是花。歷經滄桑的大樹,默不作聲地站在那兒,看著我們,仿佛在告訴我們:葉就是葉,花就是花,葉為什么要強求花的頭銜呢?沽名釣譽,非我所愿。與其無聊地爭執,不如去多做一些實事,趕快去挑起各自的責任,完成各自的使命。“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更多的是綠葉,卻還是那樣一如既往、心甘情愿地作陪襯。
不管是花,還是葉,唯有奉獻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