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獲獎感言
看《失孤》有感 500字
第一篇:電影觀后感 去看的時候,已經抱著了會被煽情的心情。
但是沒有,看完之后突然覺得心里一暖。
影片最后看著雷澤寬騎著摩托車再度啟程,畫面褪去,就想起了在春晚上唱的。
這首由自己填詞的歌,或多或少的詮釋了他對雷澤寬的理解。
回家的路 數一數一生多少個寒暑 數一數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數一數一年三百六十五 數一數日子有哪些勝負 又有哪些滿足 在里,有著絲絲悲涼酸楚的訴說,也有著掙扎吶喊的發泄,更有向天討要公理的怒泣。
劇情的推進從雷澤寬的一個線索開始,根據網友的提示在泉州有一個孩子和他的兒子情況很像,今年17歲,腿上有傷疤。
一路波折雷澤寬最終來到了泉州,在這一段導演在敘述上略顯不足,作為自己的熒屏處女作,在影片開頭同時處理三條線索,讓觀眾難以迅速帶入,很多次疑問誰是誰的孩子?另一個女的又是誰?但是的演繹彌補了這一點,看到自己苦心尋找的孩子就在眼前,雷澤寬更多是猶豫,害怕,越想得到,越怕失去。
相認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仍堅持讓自己回去,想做一次親子鑒定。
很難想象這對堅持了15年的父親是怎么樣的打擊。
通過影像,觀眾能時時體會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悲痛與煎熬,還好,這時候出現了。
這個4歲時被拐賣的年輕人,投出了試探雷澤寬那些欲解之謎的問路石。
殊途同歸的遭遇,讓兩顆受傷的心如父子般開始相互依靠、相互包容,也相互給予。
“!!” “你要停下來為什么不告訴我呢?” 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場景,兩人走在路上,曾帥被街邊的小店吸引,雷澤寬發現身邊的曾帥不見了之后,著急的在街上尋找,那一刻雷澤寬真的害怕了,害怕再一次失去,感同身受的明白到自己的父母為什么在看到我們調皮之后,嚴厲的責罵,愛其實就是那份對你的小心翼翼。
在那個涼夜的街巷,曾帥在雷澤寬的懷里睡著了,雷澤寬細心地往曾帥的身上添加衣服。
此刻,曾帥的眼角滑落淚水,他看似無意地往里面翻轉了身子,把頭深深地埋進老雷的臂彎,“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一個如默片般的鏡頭,看得令人心碎,也讓我頓悟電影所釋放的主題:失孤,既可以理解為失去了孩子,自己變得孤獨,更可以理解為失掉孤獨。
主人公都曾被罪惡剝奪了完整的人生,如今彼此卻在不同的生命缺口處得到了圓滿的咬合,并謹慎地掩埋起心照不宣的那份孤寂之困。
作為女導演,有著女性細微的觀察——在 《失孤》里,她沒有刻意去傳遞憤怒的情緒,反而極大可能地收住悲情的袋口,努力展示其“不放棄、有希望”的明亮主題。
雷澤寬用那種明知眼前不是自己兒子卻偏執請求“相認”的心酸絕望,來勸阻曾帥不要去和明知不是自己親媽的“失子母親”相見,因為錯位的不舍只會令當事人最后的精神底線全然崩塌,雷澤寬不想讓受害者尚留的希望被假象侵擾。
這是一種高級的藝術表達,也是一種理智的現實訴求。
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因為失去而失去更多。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說一說 羞澀開口的傾訴 燈火就在 不遠闌珊處 “世上有那么多人,為什么偏偏是我?” 這是雷澤寬最后的追問。
而在我們中有大部分不是,換言之其實你已經是很幸福中的一個。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幸福,就像歌詞里說的:幸福就是能抱一抱父母,說一說 那些羞澀開口的傾訴。
幸福,其實就在你不遠的闌珊處。
第二篇:觀看《失孤》有感 有了去年執導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
《失孤》同樣如此。
這部電影和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為主線。
里在后半段加入了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復雜化,在倫理上讓觀眾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賣孩子的家庭,說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扮演的曾帥。
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說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
在這條副線里,故事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里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里,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
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里,他樂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為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里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于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遭遇到眾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為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里被淡化。
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里,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凄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沒有對雷澤寬的15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里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后,困惑于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
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
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后,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于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才是一種靠岸。
嚴懲不貸與嚴懲不怠
孝心之真切,嘆我輩才疏學不敢冒昧唐突能舉薦祭文一篇,以資。
維 萬物潛遁之時,家祖冥壽之日。
虔備香楮財帛 、三牲素果 、時蔬素酒 ,奠于祖墳前而泣曰: 祖誕于光緒廿七年,歷清、明國、新朝,卒于新朝45年,享壽八十三載。
吾祖初誕,家資頗豐,幼承庭訓,衣食無憂。
四代單傳,責任維艱,禮師于塾,問道求惑。
初識四書,漸曉微言大義;新學五經,略通為人正理。
清之末運,國刁民閉。
家道中落,問師五載而輟;青春稚童,求道之路告終。
曾祖染疾,族內無依,延醫問藥,吾祖力行。
內侍病榻奉湯,外接營生濟家。
臥病五載,曾祖西歸;家失棟梁,遠船迷航。
年未弱冠,稚肩挑重擔;懵懂少年,識盡愁之味。
及長,娶趙氏之女。
家無外借之資,頓無隔夜陳糧。
先育長姑,后繼二姑,吾父行四,吾叔行七。
家添二男,吾祖眉展,上慰列祖之靈,下撫二男五女。
時及壯年,子女成行,姑女外嫁,父叔成家。
父未謀職于外,叔亦耕種于田,耕讀之余,繞膝祖前,天倫盡享,三代成歡。
開放肇始,家庭聯產,生活漸豐,愁眉略展。
天不遂愿,祖母駕鶴。
南雁缺侶,哀哀孤鳴;琴瑟失諧,鳴鳳噤聲。
吾、兄二人,尊祖尤愛,常授做人之理,時談治學之道。
幼習書法,祖常訓曰:夫習字者,先必心正,次者身正,再則筆正,眼觀筆,筆觀心,下筆如疾水行舟,運筆如內湖擺渡,方字字端莊,不偏不倚。
幼時懵懂,未悟個中深意;歲流年長,方明話語情真。
語于練字,實謂做人之墨繩。
孫雖不才,不負吾祖苦心;吾輩愚鈍,謹奉大德遺音。
此訓后輩,是為家訓
吾祖在日,兄考讀師范,已為人師;予就讀農專,前途未卜。
吾祖獨自常樂,言未及彼,吾輩自明,祖所樂者,畢生宏愿:重振家聲,二子不負
是年寒假,開學在即,吾祖染疾,臥病多日,心存不忍,躑躅不行。
輾轉至校,不足廿日,接聞喪報,肝膽俱裂。
告假還鄉,吾祖已逝二日也
青山嗚咽,綠水含悲。
失慈祖而日月昏,悼先顏而天地沉
祖恩如山,祖恩似海,祖恩孫輩何以償
悲夫,痛哉
想吾祖:誕于清末,幼無愉悅之年;長于民國,壯無舒心之歲。
享壽八十三載,護吾一十九秋。
未嘗玉食珍饈,未著錦衣華服,不嗜煙,拒酗酒,澹泊一生,月潔風清。
撒手之時,未談身后大事;彌留之際,尚念孫輩前途。
謂吾父曰:此生無憾,唯膝下二孫尚在學中,未來竟未知也
語畢淚下,撒手人寰。
嗚呼
痛哉
未聆遺訓,孫之不孝,未瞻遺容,孫不孝大也
吁嗟
吁嗟
蒼天負我,我負祖也
袒荊負首,痛陳哀思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何況人乎
祖于病中,吾未奉湯藥于前,未睹遺言在后,常懷孝念于心,獨缺孝行于身,此大不孝者。
吾恨一也。
祭之豐不如養之薄,子欲養而親不在。
杏壇可有回天妙手,助祖延年;悟空可借九轉還魂,護祖返生
家境漸寬,然天不假人愿,吾祖未享四代同堂之樂。
吾恨二也。
吾祖逝后,逢清明、中元之日,俗務紛擾,未與墳上添土,未于墳前奠香。
唯,悔不能再聽聆教,痛難再見親容。
忝為人者
吾恨三也。
嗚呼
十五載,物相似,人已非。
父過花甲,兩鬢含霜;孫逾而立,家業俱成。
兄執教于晉原,予求職于外方。
祖愿已了,吾祖知乎
吾祖知乎
兄育一男,吾撫一女。
曾孫聰穎,求學于邑;孫女乖巧,繞膝承歡。
家門幸甚,譜后續人。
吾祖泉下有知乎
祈愿吾祖,頻臨吾夢,親聆垂訓,如睹真顏。
誠然如斯,吾愿足矣
嗚呼哀哉
伏惟尚饗
關羽是如何失去荊州的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
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
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西游記中有關樹精的那一段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寫那一段
這色難之一木仙庵三詩“在西游記中是挺特殊的一難。
唐三荊棘嶺上被幾個樹精藤怪攝去與他們會友談詩。
談著談著,杏仙美眉出場;樹精藤怪們搖身一變從詩人隱士變作了“媒人” “保人“非要把杏仙MM嫁給三藏不行;直到悟空一聲“師父”才把那些樹精藤怪們嚇得不見了。
這一難特殊處在于這些妖精們并沒有打算傷害唐僧,對于唐僧肉也無甚興趣;而在清風明月之下,風雅的作詩酬酢。
只是最后強要唐僧與杏仙成親一出煞了一番風景,勉強湊做一難:“色“難。
在第九十九回觀音菩薩清點三藏的災難簿子時,這一難稱為“棘林吟詠五十二難“, 似乎的確名不副實。
四名隱士分別為:勁節公(即松樹),孤直公(柏樹),凌空子(檜樹),拂云叟(竹)。
這幾位樹精們都有了上千年的修行,能吟詩作對;他們各自給自己的名號簡直概括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向往的一切特質:“凌空拂云“,又能“勁節孤直“。
而另幾名植物妖精則是:赤身鬼(楓樹),杏仙(杏樹),還有丹桂,臘梅兩名丫環(女童)。
基本上這幾位妖精已經湊齊了文人們所向往的一切:隱士美女女童侍仆;加之他們還能經營出一片“仙境人家“,“隱逸去所“,生活堪稱完美。
可是,百美終有一瑕:四個老頭子還是覺得寂寞,寂寞
對,寂寞。
讀書讀人我常常如此,以自己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代入思考,往往會有些感觸,或者會心微笑。
和我寫一些關于西游的小文相似,當初寫得寂寞,不知道如何,想發出來看看,聽聽,回響,交流。
四個老頭子我想也是如此吧,修行了很多很多年,四個人日日相對吟了不少詩歌作了不少的對聯,千年下來,四個隱士是不是覺得對方開始“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了
又則,四個人擠在一起閉門造車,到底各自水平如何不能確知。
如同理工科出身寫的文章想得到文科生的首肯,四個妖精的詩歌水平是否也需要一個來自于“錦繡之鄉““教化之地“的真正的 “人“的承認呢
于是,唐三藏就是這么個極佳的候選人。
他來自大唐,自小修行,是個有道高僧。
于是四個老頭子趁此“風清月霽之宵,特請你來會友談詩,消遣情懷故耳。
” 從前讀西游,常常直接跨過里面的詩詞歌賦,總覺得是些陳詞濫調,與小說情節不大相關;不耐,不耐得很。
其實“省略“之處的信息量大得很,最好的例證莫過于紅樓夢之判詞,而西游記也不例外。
細細一讀這短短的一段“木仙庵“之難吧。
這一難的文字大部分是詩歌。
四位樹精首先開始自我介紹,文人隱士的自我介紹別有一番不同。
他們四位更為不同,因為句句都是“自我吹噓“。
“非凡輩““遠俗塵“ “傲風霜“等字眼觸目可見。
且用拂云叟的自我介紹為例吧: “歲寒虛度有千秋,老景瀟然清更幽。
不雜囂塵終冷淡,飽經霜雪自風流。
七賢作侶同談道,六逸為朋共唱酬。
戛玉敲金非瑣瑣,天然情性與仙游。
” 拂云叟說自己現在雖然老了,還是很瀟灑;雖然經歷不少風霜雨雪還是有一番風流態度;接著他把自己與晉代竹林七賢,還有唐代的竹溪六逸比肩,總結自己是“天然性情與仙游“。
竹林七賢也許人們都比較熟知,是魏晉的幾名風流名士,包括有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據說這幾個人成日談詩論酒,嘯傲山林。
而“六逸“則是說的唐代天寶年間,李白到山東任城做客,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該等,結社于竹溪,故號“竹溪六逸“。
這十三個人好歹算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人物,拂云叟卻說與他們“作侶同道“,“為朋共唱酬“,口氣不能說不大。
倒是唐長老調子挺低,說道: “四十年前出母胎,未產之時命已災。
逃生落水隨波滾,幸遇金山脫本骸。
養性看經無懈怠,誠心拜佛敢俄捱
今蒙皇上差西去,路遇仙翁下愛來。
” 有底氣的人調子反而低,無底氣的妖精還未真正做詩,號子就先喊得很高。
并且我深深的懷疑,他們那些“自我介紹“之詩是否已經吟過很多很多遍了;只是今日終于有機會在外人面前展示。
寫到這里,想起一則關于伊麗莎白泰勒的小故事。
說是她當年提名奧斯卡獎女主角后,便在家里對著鏡子苦練獲獎感言;后來泰勒果真拿下最佳女主角,終于如愿以償的表演了自己的那一番聲情并茂聲淚俱下的獲獎感言。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高調出場,往往會黯然收場。
咱先不說那么遠的,還是繼續欣賞四位樹精的表演吧。
在自我介紹之后,樹精們向三藏 “請教“禪法; 雖說四老側耳傾聽,覺得“無邊喜悅“,似乎要“稽首皈依“;其實別當真,因為拂云叟馬上站出來說啦:我們和你不同,你說的這些對我們統統沒用(“我等生來堅實,體用比爾不同“……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
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甚么
)。
我說,那你還請教什么呀
這簡直是我當“知心姐姐”“居委會大媽“的情形的翻版。
有時朋友們遇到難處,向我述說煩惱,征詢建議。
而我往往發現一番苦口婆心,如同開水澆在石獅子上—毫無用處;我說如此如此,她說如此如此不行;我說這般這般,她說這般這般不好;。
。
。
說來說去,我發覺原來她們只是想找個人說說,我只要耐心的聽,認真的點頭,用眼神和姿勢表達出同情和理解就好了。
而“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位樹精也是如此,他們要的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交流“;他們要的是“展示”和一些“承認“,以遣寂寞之涯。
到此處,四老還不算太失體面。
接著,拂云叟請眾人入“木仙庵“飲茶。
此時的三藏,很值得表揚,因為他竟然有了自我保護意識,偷偷看到四老都把那茯苓膏吃了下去,才吃了兩塊,殊為難得。
飲茶之后,五人開始聯句;聯著聯著,十八公慨然要“頂針“聯句,這簡直是要了四位樹精的老命。
看看他們聯的什么吧: 唐三藏:“半枕松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勁節公:“春不榮華冬不枯,云來霧往只如無。
” 凌空子:“無風搖拽婆娑影,有客欣憐福壽圖。
” 拂云叟:“圖似西山堅節老,清如南國沒心夫。
” 孤直公:“夫因側葉稱梁棟,臺為橫柯作憲烏。
” 撲嗵
簡直不通! 李卓吾自然比我懂詩,五人唱和未完,實在忍不住就在此處評道:”一伙歪詩,堪笑,堪笑。
“ 做出一伙歪詩還不夠,四老仍要三藏“請賜教全篇“他們好“勉強而和“。
再往下細細一看,每一句詩仍是說自己;說自己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仙風道骨,如何如何有氣節,如何如何有才華。
。
。
那么美好的夜晚,他們不詠月,不眠風,而是抓緊一切機會自我標榜。
其實整個兒的唱和酬酢過程中,他們幾位基本在“自說自話“;并沒有“交流“ 和“反應”。
很多的時候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談話也與此極為相似。
我們似乎在“談話”“交流“,其實是我說我的,你說你的,她說她的。
說童年,化妝品,說老公男友,她說的時候,我便在肚里構思回想,不在意她在說什么;我說的時候,她要搶著我的話頭,因為她覺得自己的故事更有趣。
說來說去,最后其實只說了一個字:“我“ 。
我們是那么汲汲于表達自我,尋找聽眾。
四位樹精和唐三藏在此月白風清之夜,做的就是這么件事情,只是方式不同。
周傳雄唱的寂寞沙洲冷這首歌的歌詞什么意思啊?
我覺得是對前女友的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