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故居講解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一
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中山國,在中國戰國時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鮮虞部落建立。其后幾經起落,創造了輝煌歷史,但由于史籍中對其只有零星記載,其歷史遺跡更是撲朔迷離。一九七四年,當人們敲開中山國歷史的第一塊瓦片時,這個有著二千三百多年歷史、棲身于戰國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國呈現在了世人眼前。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平山縣,尋訪這座古中山國遺址。
從平山縣城向東行約十五公里,一座小土山包進入記者視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說,那是中山國哀后的墓,保存完好,未被發掘。中山王“錯”的墓就在哀后墓西側大約三十米處,已于一九七四年發掘,從中出土了近兩萬件文物。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三二三年中山成公之子自稱“中山王”,與燕、韓、趙、魏諸國王史稱“五國相王”。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國內亂,中山王“錯”乘機出兵伐燕略地“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奪得了燕國大片土地,躋身于諸侯之列成為千乘之國。
據了解,中山王“錯”的墓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記者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長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槨室、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主室的后半周有陪葬墓六座,于前面和旁側有車馬坑二座、雜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雖被多次盜掘和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二
孫中山紀念碑建于1920xx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奇巧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細看銅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點,兩邊的階梯交叉而上,構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四個大字。“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愛,真誠合作。紀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據說這7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期,而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屢戰屢勝。還有一種說法是,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在大陸共辦了12期。
碑座的紅色花紋,有人說是基-督教花紋。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圖案,據說是因為孫中山信仰督教,孔祥熙、蔣介石和宋氏家族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故飾上這種花紋是毫不奇怪的。
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梅屋莊吉和孫中山三十年交誼不渝,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事業。當得知孫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來寫些什么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后來他決定鑄銅像來紀念,使人們一看到銅像就自然想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偉大的一生。梅屋莊吉原想鑄造七尊銅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國,但他當時經營的生意不好,且已經破產,身又患病,為了解決鑄像經費,他抱病四處籌款,連女兒準備結婚的儲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經費不足,只鑄成四尊,運來中國。一尊豎立在這里,其余三尊則分豎立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2.6米,重約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生命彌留之際,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呼喚:“和平、奮斗、救中國”這七個字,來表達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軍校代校務何遂寫的。何遂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現在黃埔同學會會長何世庸,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職務。有的人說,何代校務一家,父親是國民黨員,三個兒子是共產黨員,這是典型的國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闕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边@是孫中山革命一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廣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920xx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后,“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民-國時期,每逢星期一舉行總理紀念周時,都要唱這首歌,背誦總理的遺囑。
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座紀念碑卻坐南朝北。據說,其中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愿。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三
孫中山紀念碑建于1920xx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奇巧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細看銅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點,兩邊的階梯交叉而上,構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四個大字。“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愛,真誠合作。紀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據說這7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期,而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屢戰屢勝。還有一種說法是,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在大陸共辦了12期。
碑座的紅色花紋,有人說是基-督教花紋。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圖案,據說是因為孫中山信仰督教,孔祥熙、蔣介石和宋氏家族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故飾上這種花紋是毫不奇怪的。
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梅屋莊吉和孫中山三十年交誼不渝,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事業。當得知孫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來寫些什么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后來他決定鑄銅像來紀念,使人們一看到銅像就自然想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偉大的一生。梅屋莊吉原想鑄造七尊銅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國,但他當時經營的生意不好,且已經破產,身又患病,為了解決鑄像經費,他抱病四處籌款,連女兒準備結婚的儲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經費不足,只鑄成四尊,運來中國。一尊豎立在這里,其余三尊則分豎立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2.6米,重約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生命彌留之際,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呼喚:“和平、奮斗、救中國”這七個字,來表達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軍校代校務何遂寫的。何遂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現在黃埔同學會會長何世庸,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職務。有的人說,何代校務一家,父親是國民黨員,三個兒子是共產黨員,這是典型的國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闕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孫中山革命一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廣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1920xx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后,“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民-國時期,每逢星期一舉行總理紀念周時,都要唱這首歌,背誦總理的遺囑。
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座紀念碑卻坐南朝北。據說,其中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愿。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四
孫中山紀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奇巧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細看銅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點,兩邊的階梯交叉而上,構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四個大字。“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愛,真誠合作。紀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據說這7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期,而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屢戰屢勝。還有一種說法是,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在大陸共辦了12期。
碑座的紅色花紋,有人說是基-督教花紋。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圖案,據說是因為孫中山信仰督教,孔祥熙、蔣介石和宋氏家族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故飾上這種花紋是毫不奇怪的。
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梅屋莊吉和孫中山三十年交誼不渝,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事業。當得知孫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來寫些什么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后來他決定鑄銅像來紀念,使人們一看到銅像就自然想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偉大的一生。梅屋莊吉原想鑄造七尊銅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國,但他當時經營的生意不好,且已經破產,身又患病,為了解決鑄像經費,他抱病四處籌款,連女兒準備結婚的儲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經費不足,只鑄成四尊,運來中國。一尊豎立在這里,其余三尊則分豎立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2.6米,重約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生命彌留之際,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呼喚:“和平、奮斗、救中國”這七個字,來表達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軍校代校務何遂寫的。何遂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現在黃埔同學會會長何世庸,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職務。有的人說,何代校務一家,父親是國民黨員,三個兒子是共產黨員,這是典型的國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闕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孫中山革命一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廣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1927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后,“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民-國時期,每逢星期一舉行總理紀念周時,都要唱這首歌,背誦總理的遺囑。
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座紀念碑卻坐南朝北。據說,其中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愿。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五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中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環山,東臨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區20公里,距廣州城區90公里,距澳門30公里,隔珠江口與深圳、香港相望。本館成立于1956年,目前管理范圍2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35人,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關于博物館征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學研究的職能定位和本館業務情況,經上級批準,本館目前有三個機構名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開展對翠亨村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物收藏、民居與民俗風情展示,搶救與保護民俗文物、民俗文化,并以此保護和烘托孫中山及其故居的歷史文化氛圍。 "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主要業務包括:1、孫中山出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含珠江三角洲民俗)研究;2、孫中山生平經歷研究;3、孫中山的家世、親屬與后裔研究;4、孫中山與其同時代(特別是香山籍)人物研究;5、孫中山相關文物研究;6、孫中山思想研究;7、相關的博物館業務和觀眾服務項目研究;8、相關科研組織工作。
紀念館堅持"保護文物及其環境求發展"的宗旨,堅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堅持"守舊"——守護價值、守護記憶、守護歷史文化,并以現代管理理念及技術手段開展業務和實施管理工作,積極創新。自20__年2月起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以現代系統理論和國際公認的標準體系實施對博物館業務、文物環境、自然生態的科學管理。
紀念館的展示體系堅持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構成立體多元、與觀眾互動、獨具特色和豐富內涵的展示體系,具備了現代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要素。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組建于1998年12月28日,是一所以孫中山紀念館為依托,以保護中山民俗文物、弘揚民俗文化為己任,展覽與示范相結合的新型博物館,開館以來深受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民俗博物館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民居展示區,它分為民居展和民俗展兩部分,以文物展示為主,使參觀者能身歷其境,對孫中山成長初期的社會狀況和風土民情有直觀的認識。農業展示區則以文物展示與耕作示范相結合為特色,知識性、歷史感并重,對青少年一代特別有吸引力。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的建立,不但為民俗文物的保護作了大量的工作,也為觀眾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奇妙旅程,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展覽陳列更豐富、更立體。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該館行政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__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南朗鎮翠亨村,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 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并設有一道圍墻環繞著庭院。圍墻正門外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門南側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孫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飾有光環的灰雕,環下雕繪一只口銜錢環的飛鷹。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中間是正廳,左右分兩個耳房,四壁磚墻呈磚灰色勾出白色間線,窗戶在正梁下對開。該建筑物門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內前后左右均有門通向街外,左旋右轉,均可回到原來的起步點。正門上有一副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笔菢怯盥涑珊髮O中山親筆撰寫的。庭院右邊設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圍(約32平方米)是孫中山誕生時的舊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于此。 故居正廳擺設是孫中山親自布置的。1883年,他從檀香山帶兩盞煤油燈回來,放置在條臺上。后座是孫中山母親臥室,正廳南側為孫中山的大哥孫眉與夫人譚氏的臥室。北邊耳房是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的臥室,當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妝臺和凳等仍舊擺放著。1892~1895年和1912年,孫中山都曾在此住過。二樓南邊,是孫中山的書房,墻上掛著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室內有孫中山日常使用過的書桌、臺椅、鐵床。1893年冬,孫中山曾在此書房研讀古今書籍,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并曾在這里草擬《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1895年與陸皓東在此書房商討救國方略,還曾在這里為鄉親治病。 故居庭院南邊,栽植一株酸子樹,是孫中山1883年從檀香山帶回來種子親手栽種的,生勢茁壯茂盛,北邊是磚砌的花臺。 在故居周圍還有孫中山青少年時活動過的遺跡。孫中山7至12歲時,常與他姐姐妙茜在金檳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經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孫中山也常在山下蘭溪的溪間捉魚游泳。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樹,是他童年時代常常聽參加過太平軍的馮觀爽老人講述太平天國將領反清故事的地方。[2-3] 據悉,孫中山故居項目總投資約130億元,通過對核心景區孫中山故居的打造,建設一個集現代與歷史的國際休閑度假旅游名鎮,計劃在3年至5年內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辛亥革命紀念公園占地19.8畝,總投資約3932萬元,目前已竣工。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六
世界各地的華人,對我們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為紀念孫中山而修建的建筑物。比如說中山市的翠亨村孫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和中國臺灣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就是60多年前廣東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興建的。
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孫”名“文”,號“逸仙”,他的雅號才是“中山”。孫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時候在香港學醫,之后在廣州和澳門治病救人。在這期間,他受到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開始投身革命。他成立了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先后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1911年,孫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領導辛亥革命把統治中國20__多年的封建帝制給推翻了。
孫中山在廣州曾經三次建立政權: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國會在廣州召開,成立一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任大元帥,誓師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總統府就在現在中山紀念堂這個地方;第三次是在1923年,孫中山驅逐了陳炯明之后,在廣州又重建了大元帥府。
1924年,為中國革命費盡心血的孫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為中國革命的前途奔波勞碌。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孫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號。由于孫中山生前喜歡種樹,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這天定為“中國植樹節”。
在孫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當時的廣東國民政府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撥款100萬兩白銀在廣州興建中山紀念堂,堂址就選在越秀山南麓的總統府舊址。這個總統府,在清朝原是撫標箭道,后來改為督練公所。辛亥革命之后被軍閥龍濟光占據了。1921年,孫中山在這里當上非常大總統,這里就成了總統府。在1922年,叛軍陳炯明的軍隊用大炮把總統府給夷平了。當時孫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墻逃走才避過大難的。后來,廣州人民和一些愛國華僑聽說要建中山紀念堂,都紛紛慷慨捐資。紀念堂的設計者是我國著名的設計師呂彥直。呂彥直是山東人,他在國內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設計的。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歲就死了,未能親眼看到紀念堂落成。紀念堂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歷時3年。解放后,政府多次撥巨款對紀念堂進行裝修?,F在,紀念堂的設備都很先進,有中央空調、高級舞臺音響、燈控系統、消防監控中心,還有貴賓接待大廳,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中山紀念堂介紹
紀念堂前面的廣場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廣場各有一根旗桿和一個云鶴華表,它們是以紀念堂的南北中軸線為軸心分別對稱的。這個廣場內種著木棉、白蘭、桂花、合笑等共70多種花草樹木,它們開花的季節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這幾棵就是木棉樹,也叫英雄樹。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在廣場的北門,有一棵已有300年歷史的木棉樹,是廣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著孫中山紀念銅像。在1945年以前,紀念堂只建有這個底座而沒有銅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學把校內的孫中山銅像借給紀念堂安放在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積昌等人創作了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放在這里,原來的銅像才送還給中山大學。尹積昌所造的孫中山銅像一共有4個,其中3個在廣東。除了這一個之外,一個在黃埔軍校,一個在中山醫科大學,另一個在南京的中山陵。這個銅像的造型是有講究的——孫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著“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右手用五只手指拄著拐杖,代表著五權憲法。銅像寓意深刻,可見創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細密的。底座上面刻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上面寫有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和建黨程序的具體內容。
紀念堂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八角開宮殿式建筑,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它的堂頂是八角形的,鋪著寶藍色的琉璃瓦,分為高低4層。大堂正面懸掛著孫中山手寫的金字牌匾——“天下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階梯都是花崗石,既莊重又典雅。從整個建筑來看,富有很濃的民族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色,不愧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經典之作。
紀念堂的建筑結構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為紀念堂是全木結構,其實,它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地面到堂頂高58米,南北各寬71米。觀眾席分樓上樓下兩層,有8座樓梯,11個進出口,共有5000個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驚訝,這么大的大堂,怎么會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撐頂蓋呢?原來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圍的內墻里,支撐著頂蓋的8個角。這頂蓋分3層,上層是一個乳黃色的弧形圓頂,中層開了玻璃天窗,下層是裝飾用的云紋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們現在沒有開燈,但整個紀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線就是通過玻璃天窗射入堂內,使整個會堂不用亮燈也光線充足。由于柱子都藏在墻里,觀眾無論坐在哪個位置,觀看舞臺的視線都不會受阻;而且堂內沒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遠的角落,都能清晰地聽到舞臺的音響,這些都是紀念堂設計巧妙之處。
堂內舞臺寬19米,深15米。這塊便是著名的“總理遺囑”,是由汪精衛所寫。遺囑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興建這個中山紀念堂,加上越秀山頂的那個孫中山紀念碑,各項費用總造價超過300萬銀元。也許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銀元的價值了解不多,但是在當時,一個銀元就可以買到40斤大米,而我們現在買40斤大米大約需要60塊錢人民幣,換算一下,一個銀元等于60元人民幣,那300萬銀元就是1.8億元人民幣??梢姡@在當時也是很高的造價。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七
世界各地的華人,對我們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為紀念孫中山而修建的建筑物。比如說中山市的翠亨村孫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和中國臺灣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就是60多年前廣東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興建的。
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孫”名“文”,號“逸仙”,他的雅號才是“中山”。孫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時候在香港學醫,之后在廣州和澳門治病救人。在這期間,他受到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開始投身革命。他成立了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先后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1920xx年,孫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領導辛亥革命把統治中國20xx多年的封建帝制給推翻了。
孫中山在廣州曾經三次建立政權:第一次是1920xx年,非常國會在廣州召開,成立一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任大元帥,誓師北伐;第二次是1920xx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總統府就在現在中山紀念堂這個地方;第三次是在1920xx年,孫中山驅逐了陳炯明之后,在廣州又重建了大元帥府。
1920xx年,為中國革命費盡心血的孫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為中國革命的前途奔波勞碌。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孫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號。由于孫中山生前喜歡種樹,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這天定為“中國植樹節”。
在孫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0xx年,當時的廣東國民政府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撥款100萬兩白銀在廣州興建中山紀念堂,堂址就選在越秀山南麓的總統府舊址。這個總統府,在清朝原是撫標箭道,后來改為督練公所。辛亥革命之后被軍閥龍濟光占據了。1920xx年,孫中山在這里當上非常大總統,這里就成了總統府。在1920xx年,叛軍陳炯明的軍隊用大炮把總統府給夷平了。當時孫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墻逃走才避過大難的。后來,廣州人民和一些愛國華僑聽說要建中山紀念堂,都紛紛慷慨捐資。紀念堂的設計者是我國著名的設計師呂彥直。呂彥直是山東人,他在國內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設計的。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歲就死了,未能親眼看到紀念堂落成。紀念堂在1920xx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歷時3年。解放后,政府多次撥巨款對紀念堂進行裝修?,F在,紀念堂的設備都很先進,有中央空調、高級舞臺音響、燈控系統、消防監控中心,還有貴賓接待大廳,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中山紀念堂介紹
紀念堂前面的廣場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廣場各有一根旗桿和一個云鶴華表,它們是以紀念堂的南北中軸線為軸心分別對稱的。這個廣場內種著木棉、白蘭、桂花、合笑等共70多種花草樹木,它們開花的季節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這幾棵就是木棉樹,也叫英雄樹。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在廣場的北門,有一棵已有320xx年歷史的木棉樹,是廣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著孫中山紀念銅像。在1945年以前,紀念堂只建有這個底座而沒有銅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學把校內的孫中山銅像借給紀念堂安放在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積昌等人創作了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放在這里,原來的銅像才送還給中山大學。尹積昌所造的孫中山銅像一共有4個,其中3個在廣東。除了這一個之外,一個在黃埔軍校,一個在中山醫科大學,另一個在南京的中山陵。這個銅像的造型是有講究的——孫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著“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右手用五只手指拄著拐杖,代表著五權憲法。銅像寓意深刻,可見創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細密的。底座上面刻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上面寫有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和建黨程序的具體內容。
紀念堂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八角開宮殿式建筑,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它的堂頂是八角形的,鋪著寶藍色的琉璃瓦,分為高低4層。大堂正面懸掛著孫中山手寫的金字牌匾——“天下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階梯都是花崗石,既莊重又典雅。從整個建筑來看,富有很濃的民族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色,不愧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經典之作。
紀念堂的建筑結構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為紀念堂是全木結構,其實,它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地面到堂頂高58米,南北各寬71米。觀眾席分樓上樓下兩層,有8座樓梯,11個進出口,共有5000個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驚訝,這么大的大堂,怎么會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撐頂蓋呢?原來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圍的內墻里,支撐著頂蓋的8個角。這頂蓋分3層,上層是一個乳黃色的弧形圓頂,中層開了玻璃天窗,下層是裝飾用的云紋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們現在沒有開燈,但整個紀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線就是通過玻璃天窗射入堂內,使整個會堂不用亮燈也光線充足。由于柱子都藏在墻里,觀眾無論坐在哪個位置,觀看舞臺的視線都不會受阻;而且堂內沒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遠的角落,都能清晰地聽到舞臺的音響,這些都是紀念堂設計巧妙之處。
堂內舞臺寬19米,深15米。這塊便是著名的“總理遺囑”,是由汪精衛所寫。遺囑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興建這個中山紀念堂,加上越秀山頂的那個孫中山紀念碑,各項費用總造價超過300萬銀元。也許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銀元的價值了解不多,但是在當時,一個銀元就可以買到40斤大米,而我們現在買40斤大米大約需要60塊錢人民幣,換算一下,一個銀元等于60元人民幣,那300萬銀元就是1.8億元人民幣??梢?,這在當時也是很高的造價。
中山故居講解詞篇八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中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環山,東臨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區20公里,距廣州城區90公里,距澳門30公里,隔珠江口與深圳、香港相望。本館成立于1956年,目前管理范圍2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35人,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關于博物館征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學研究的職能定位和本館業務情況,經上級批準,本館目前有三個機構名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開展對翠亨村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物收藏、民居與民俗風情展示,搶救與保護民俗文物、民俗文化,并以此保護和烘托孫中山及其故居的歷史文化氛圍。 "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主要業務包括:1、孫中山出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含珠江三角洲民俗)研究;2、孫中山生平經歷研究;3、孫中山的家世、親屬與后裔研究;4、孫中山與其同時代(特別是香山籍)人物研究;5、孫中山相關文物研究;6、孫中山思想研究;7、相關的博物館業務和觀眾服務項目研究;8、相關科研組織工作。
紀念館堅持"保護文物及其環境求發展"的宗旨,堅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堅持"守舊"——守護價值、守護記憶、守護歷史文化,并以現代管理理念及技術手段開展業務和實施管理工作,積極創新。自20xx年2月起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以現代系統理論和國際公認的標準體系實施對博物館業務、文物環境、自然生態的科學管理。
紀念館的展示體系堅持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構成立體多元、與觀眾互動、獨具特色和豐富內涵的展示體系,具備了現代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要素。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組建于1998年12月28日,是一所以孫中山紀念館為依托,以保護中山民俗文物、弘揚民俗文化為己任,展覽與示范相結合的新型博物館,開館以來深受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民俗博物館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民居展示區,它分為民居展和民俗展兩部分,以文物展示為主,使參觀者能身歷其境,對孫中山成長初期的社會狀況和風土民情有直觀的認識。農業展示區則以文物展示與耕作示范相結合為特色,知識性、歷史感并重,對青少年一代特別有吸引力。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的建立,不但為民俗文物的保護作了大量的工作,也為觀眾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奇妙旅程,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展覽陳列更豐富、更立體。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該館行政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xx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南朗鎮翠亨村,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 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并設有一道圍墻環繞著庭院。圍墻正門外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門南側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孫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飾有光環的灰雕,環下雕繪一只口銜錢環的飛鷹。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中間是正廳,左右分兩個耳房,四壁磚墻呈磚灰色勾出白色間線,窗戶在正梁下對開。該建筑物門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內前后左右均有門通向街外,左旋右轉,均可回到原來的起步點。正門上有一副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笔菢怯盥涑珊髮O中山親筆撰寫的。庭院右邊設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圍(約32平方米)是孫中山誕生時的舊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于此。 故居正廳擺設是孫中山親自布置的。1883年,他從檀香山帶兩盞煤油燈回來,放置在條臺上。后座是孫中山母親臥室,正廳南側為孫中山的大哥孫眉與夫人譚氏的臥室。北邊耳房是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的臥室,當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妝臺和凳等仍舊擺放著。1892~1895年和1920xx年,孫中山都曾在此住過。二樓南邊,是孫中山的書房,墻上掛著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室內有孫中山日常使用過的書桌、臺椅、鐵床。1893年冬,孫中山曾在此書房研讀古今書籍,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并曾在這里草擬《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1895年與陸皓東在此書房商討救國方略,還曾在這里為鄉親治病。 故居庭院南邊,栽植一株酸子樹,是孫中山1883年從檀香山帶回來種子親手栽種的,生勢茁壯茂盛,北邊是磚砌的花臺。 在故居周圍還有孫中山青少年時活動過的遺跡。孫中山7至12歲時,常與他姐姐妙茜在金檳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經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孫中山也常在山下蘭溪的溪間捉魚游泳。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樹,是他童年時代常常聽參加過太平軍的馮觀爽老人講述太平天國將領反清故事的地方。[2-3] 據悉,孫中山故居項目總投資約130億元,通過對核心景區孫中山故居的打造,建設一個集現代與歷史的國際休閑度假旅游名鎮,計劃在3年至5年內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辛亥革命紀念公園占地19.8畝,總投資約3932萬元,目前已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