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瑣記散文主題 瑣記原文內容模板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瑣記散文主題 瑣記原文內容篇一
朝花夕拾瑣記讀書筆記摘抄
推薦度:
春的散文
推薦度: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清明散文
推薦度:
相關推薦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燎疳瑣記的散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色漸暗,暮色漸濃,一個不尋常的夜,悄然來臨了。
父親拿了香火紙表,出門撕下門神春聯,將滿滿一背篼柴禾斜挎在肩上,腿腳輕快的走出了院門。母親也從廚房里拎出滿滿一筐蔥皮蒜胡兒,手里端著半碗五谷雜糧,大聲招呼著我們這群仍在院子里打鬧玩耍的娃娃:
“走啊,走啊,燎疳去!”
“燎疳了!燎疳了!”我們全都歡呼著,嚷鬧著,蹦跳著,推推搡搡地跑出了院門。夜幕下,黑暗中,村莊一派祥和,一片熱鬧。村道邊,小巷里,石階下,人影幢幢,笑語喧天,家家門前一堆柴,戶戶院外一群人,大家說說笑笑,喊喊叫叫,聲音在夜晚格外清亮。
忽聽得遠處傳來一聲喊:點著了!就見黑漆漆的夜里,驀地升起一團火,紅紅的,亮亮的,旺旺的,火苗在半空呼呼閃。接著又是一陣笑,又有一家點燃了柴火,火光照亮了村巷,照亮了樹稍,也照亮的火堆旁人們的笑臉。隨后,又是一家,兩家,三家……到后來,家家門前燃起了柴火,響起了鞭炮。火光,映亮了天空,照明了村莊,燒紅了人心,也溫暖了家家戶戶的幸福時光。
柴火燃旺的時候,母親就把竹筐里的蔥皮蒜胡子倒入火堆,一股刺鼻的味道沖天而起,在空氣里彌漫開來。大家都捂了鼻子,離火堆遠了幾步,盡量避開這嗆人的煙氣。一陣濃煙過后,父親說了聲:疳火好了,都跳跳吧!便第一個從那呼呼燃燒的火堆上跳了過去,就見火苗在他的雙腿下亂竄。我們猶豫片刻,也跟隨著父親的腳步,人人卯足了勁兒,一個一個從那火焰沖天的柴堆上跳過來,又跳過去……
這是春天里的一個夜晚,我們西北地區的村莊所過的一個叫“燎疳節”的.獨特節日,時間為農歷新年的正月二十三日。
本地年俗中,大年是個漫長的節日。每年臘月二十三,農家就進入了年節日子,俗稱“過小年”;其間經過臘月三十的除夕夜,到正月初三,慣稱“過大年”;之后經正月初九“上九日”,再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后,大年漸入尾聲;最后就是正月二十三“燎疳節”,在這天夜晚,人們都依著“燎疳”的習俗,舉行一次類似篝火晚會一般的節日活動,來一場集體狂歡,一個春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
記得小時候,我們每當有個頭疼腦熱,奶奶總會念叨:怕是只顧著耍了,沒好好燎疳吧?這使我倍覺“燎疳”的神奇和神秘。我時常問奶奶:疳是個啥東西?怎么非得火燎呢?奶奶想了想說:疳是個鬼怪一樣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很兇很毒,專往娃娃身上鉆,會讓你頭痛,發燒,鼻子干,眼睛癢,治不好就會沒了鼻子,瞎了眼睛。奶奶說這話時,我只覺后背陣陣發涼,身上也似乎起了雞皮疙瘩。心想:我可要多燎幾次疳,千萬不能讓疳吃去了鼻子,剜去了眼睛。
后來上學了,自己識了點字,讀了些書,方知“疳”就是疳疾,是一種多發于小兒的疾病。古代醫療條件差,農人便把疳疾神話了,以為有疳魔作祟,于是就有了“疳娃娃”之說,認為這疳娃娃跟瘟神一樣,專找小孩的麻煩,小孩有了疳病,全是這疳娃娃給搗鼓的。為了驅魔消災,人們便用紙剪上一串串娃娃,象征病魔,俗稱“疳娃娃”,將其拿到院子外燃燒掉,就能達到祛除疳疾或預防染上疳疾的目的。
多年后,當我開始喜歡上民俗文化研究后,才知道燒紙作的“疳娃娃”,其實是對自然神靈的祭奠,“疳娃娃”替孩子去祭奠神靈,燒掉了“疳娃娃”,就可以使正常的孩子不得疳疾。流傳到后來,“疳娃娃”就泛化為瘟神,主掌一切瘟疫,疳疾也泛指為一切疾病瘟疫和霉氣晦氣,燒掉了它們,新的一年里人們就能健健康康,平安吉祥。燎疳,就這樣從一種迷信活動演變成了節日習俗。
實際上,燎疳就其名稱而言,還當源于古代的“燎祭”。古時燒柴祭天稱為“燎”,“燎祭”又稱“庭燎”,后轉變成“燎歲”習俗。《詩經》中就有一首詩名叫《庭燎》,里面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句子,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中也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的描述,可見燎祭之俗源遠流長,在后來才逐漸演變成年節里人們于庭前燃燒蒼術、柏葉、竹子的習俗,意在燎去一年的晦氣,希望過上紅火的日子。燎疳成為年俗的一部分,且能保留在現在,這在大西北的年俗文化里,實在可算是獨樹一幟的。
但在我鄉村生活的記憶里,每年的這個春夜,我們對燎疳其實并沒太多念想,更沒有像今天這樣理解得如此復雜。這個夜晚,熱鬧歸于鄉村;這個夜晚,喜慶屬于孩子;這個夜晚,只有快樂與開心。我們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在自家門前的火堆上跳著,叫著,笑著,鬧著,直到柴草燃盡,那火苗小了,弱了,最后閃爍著熄了,滅了,我們才會停下來。直到這時,我們才發現周圍不知啥時候來了好些人,在我家火堆上跟我們一起燎疳后,又在急急趕往別人家燎疳。鄉村人質樸,和睦得像一家人,連燎疳也不分你我,誰家的柴堆點得早了些,燒得興旺些,路人遇見了,孩子看見了,就很自然地圍了去,跟著燎,全不管自己家的那堆柴草正待點燃。鄉俗稱之為“趕燎”,據說有沾光旺運之效。小時候,我們時常從這家火堆燎到那家火堆,鞋子跳裂了,褲襠烤焦了,衣服燒出小洞了,猶在那火堆上跳來跳去,一口氣燎上七八家的火堆。直到筋疲力盡時,方才急急回轉到自家門前。
遠遠就看見父親拿了一把木锨,將那些明明滅滅的草木灰燼歸攏成一堆,靜靜等著我們“趕燎”歸來。母親看孩子們都到了,就將手里的一碗涼水潑灑到地上。父親輕咳一聲,將木锨伸出去,與秋天時在麥場上揚麥糠一般,鏟了滿滿一锨頭灰燼,向空中用力揚了出去。我們昂了小腦袋,瞪圓小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那火燼,看他們飛上天空,似星星,似金練,似鋼花,直上空際,明明滅滅,閃閃爍爍。
“麥子花!”“玉米花!”“豌豆花!”“苜蓿花!”“辣椒花!”“西瓜花!”……隨著父親起起落落的揚出,星花在半空便一次次綻放,我們瞅著火星構成的圖案,分辨著它們的形狀,看著它們像自己見過的某些莊稼花樣,就這樣高聲的喊叫著,吵嚷著,說笑著。大人們曾說過,燎疳的灰燼揚起,火星里什么莊稼圖案最多,新年里這莊稼的收成就最好,我們分辨得越清,喊叫得越響,對家里的春耕就越有好處。
在這個春天的夜晚,天上星繁云淡,地上風輕人歡,人們仰望著星空,分辨著天上的星星,遐想著人間的星星,快樂的喊叫著,開心的說笑著,輕松的觀看著,忘情的熱鬧著,家家天上看花,戶戶火中覓花,人人口里生花,個個心底開花。
春回大地,歲序更新,燎疳節年年依舊,歲歲紅火。村莊安寧,農家富裕,莊稼豐收,老幼安康,那些蘊涵幸福的光陰,那些祈盼康泰的希冀,那些充滿歡樂的日子,全都在春夜的這堆火里,點燃了,興旺了,飛揚了,升騰了……
s("content_relate");【燎疳瑣記的散文】相關文章:
瑣記小語隨筆散文
11-05
辦事瑣記抒情散文
05-31
瑣憶優美散文(通用24篇)
11-20
精選《瑣記》讀后感范文
03-31
《瑣記》讀后感通用范文
03-31
關于《瑣記》讀后感范文
03-30
《瑣記》讀后感精選范文
03-30
《瑣記》讀后感最新范文
03-30
瑣碎記經典散文
11-12
老城記優美散文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