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紅旗渠導游詞50字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一
各位游客跟我下車一起參觀紅旗渠吧!
紅旗渠是不僅是造福人類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慮山的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紅旗渠竣工后,周總理曾自豪的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是南京長江大橋,二是林縣紅旗渠。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型浮雕,浮雕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其中既有壯志凌云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
壯觀的戰斗場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浮雕右側,是紅旗渠的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游覽完分水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青年洞景區,這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上,8米寬的紅旗渠從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象。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區的第一景,舉目望去,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在紅旗渠上,極目望去,意欲展翅高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紅旗渠精神。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虎口崖,崖勢險惡,高聳入云。修建紅旗渠時,山崖有時會被炮震散的石頭掉下來砸傷民工,為了減少傷亡,需要大智大勇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人腰系大繩,排除危險。除險隊長任羊城帶著他的隊員們,像雄鷹一樣在崖山蕩秋千,飛蕩數次,才能蕩進虎口。人們稱這種舉動叫做虎口拔牙。
接下來我們游覽的是神工鋪,它位于虎口崖下,是當年紅旗渠民工住的崖。由于當時民工有三四萬,沿岸村莊少,民工沒有房屋住,就住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抗著嚴寒酷暑,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而且還留下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渠不還鄉。
好了游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旅游行程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很期待再次與你們合作。再見!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二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嶺。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青年洞”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原是亂石堆壩,其壩高雄踞亞洲第三位。設計總庫容7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530萬立方米。后經過瀝青處理大壩印水面和高壓混凝土巖縫灌漿,現大壩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過洪水。現在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東流,至合澗鎮西匯合,形成了一處優美的飛流直瀉奔騰圖。有詩贊曰:“珠濺花飛雪裹玉,流激瀑瀉浪逐波。閘開傾進瓊漿液,兩韻一渠唱凱歌”。
總干渠分水閘,是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總干渠分水閘樓頂高懸郭沫若親筆書寫的“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朱紅大字,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閘門內奔瀉出兩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東巒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流,澆灌著姚村、城關、合澗等35.2萬畝土地;二干渠沿山坡東南方向到橫水鎮馬店村,澆灌著姚村、河順、橫水等11.6萬畝。三干渠在分水嶺雙孔隧入口處,距分水閘500米,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澆灌著任村、東崗、河順等4.6萬畝土地。
1997年,分水閘實現了計算機遙控觀察調節水位,使紅旗渠灌區達到了國內自動化管理先進水平。
在分水閘的后面,有一座“紅旗渠”紀念亭。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紀念亭匠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亭內懸掛著黨和領導人為紅旗渠的題詞,反映林縣干旱歷史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圖片;紅旗渠通水和紅旗渠效益圖片圖表;還有當年民工修渠時用過的工具及充饑吃的野菜標本。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這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色!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三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相聚即是緣分!首先我代表我們河南青年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導游員,大家能夠叫我小何或何導。下面呢,隆重的給大家介紹我們這位后腦勺最帥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擁有十幾年的駕齡,駕駛技術精湛,有他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就能夠放下心來簡單游玩了。這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我們上了同一輛車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們的旅途過程中,大家對我們的服務有什么意見或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都會盡心盡力去解決。在此,我預祝大家游得盡興,玩得開心。
下面我把咱們這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此刻由鄭州出發,走京珠高速,途徑新鄉、鶴壁,就到達咱們這天的目的地——紅旗渠了。
朋友們,此刻圍繞在我們四周的是鄭州市區,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鄭州:鄭州古屬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殷后封此地為管國,東漢時此地成為管城,此刻還有管城區的稱號,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鄭州的稱號,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后,鄭州成為"二七名城"。此刻城中還保存有二七紀念塔,是鄭州的標志性建筑。鄭州因良好的綠化和發達的商貿素有“綠城”和“商城”之稱。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駛入新鄉原陽,原陽大米自不必說。有一首兒歌唱的是“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這玲瓏塔就在原陽縣境內。大家可能明白外國有個比薩斜塔,但是大家肯定不明白中國也有個斜塔,那就是玲瓏塔。它與地面成七十七度夾角,登上塔身可南望黃河碧濤,北見太行山巒,東觀浩瀚云海,西攬萬頃碧波,可謂妙趣橫生!
車過鶴壁,我們就進入了安陽境內。安陽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發祥地,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長期穩定的都城。華夏禮貌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發掘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在那里出土問世。歷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故事都發生在那里。同時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長河——紅旗渠也在那里。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從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紅旗渠等水利工程,解決了大面積灌溉過程,其中以紅旗渠最為壯觀。如今,紅旗渠已經做為一種精神被廣為學習。
紅旗渠位于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一路走來一路聊,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景區的停車場。下車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們的旅游車是藍白相間的宇通車,車牌號是豫xx,我們的導游旗是黃色的,我的手機號是xx。好了,朋友們,此刻就請您關好門窗,帶上您的隨身物品,隨我下車一齊去領略紅旗渠的神奇魅力吧!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四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到林州市參觀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員x,大家能夠叫我小洪。這天我們要參觀的是——紅旗渠。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變了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的狀況,使當地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開始開發紅旗渠景區,歷時十幾年,透過科學規劃,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絡(luo)絲潭三個景區,使昔日的荒草坡成為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于紅旗渠總干渠在那里分為三條干渠,故改名為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于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后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夠過洪水。此刻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好了,游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那里就要結束了,在那里,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游覽,拍照留念。景區游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個小時后,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a86206,為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五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于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后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夠過洪水。此刻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那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六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后代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改變干旱缺水面貌的艱苦奮斗歷程,激勵他們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區主要景點。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總投工13萬個。
該工程動工于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干渠被迫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眾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一天每人只有六兩糧,為了填飽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還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進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1996年6月1日領導視察了紅旗渠。他沿渠觀看了雄偉的`紅旗渠工程,詳細看了碑刻等文物,聽了講解員的實地狀況介紹后感慨地說:“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居然能持續那么樂觀的情緒,就是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所以,我昨日在抗大紀念會上講不要忘記創業時期的艱難歲月。在那里,我期望大家不要忘記山中歲月、洞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修渠的人。”并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題詞鐫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勵全市人民將紅旗渠艱苦創業精神作為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期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大家!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七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徐敏,非常歡迎大家來到古都安陽,這里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是甲骨文的發源地。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文字博物館、岳飛廟……數不勝數。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的跨越。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跡。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八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河南的省會鄭州,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看來我們是很有緣的,這次旅游由我來擔當你們的導游,在我身邊的這位先生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我們倆很榮幸為大家服務,有需要的地方盡管提出來,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為你們解決。當然,也希望大家能跟我友好合作,讓我們愉快的共同完成這次紅旗渠之旅!在這里,就先預祝大家本次旅途愉快!
首先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行程,我們從鄭州出發,途徑新鄉、鶴壁,我們就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林縣紅旗渠了!現在我們已經出發在去往紅旗渠的路上,趁此機會,我老給大家介紹一下河南!河南位于中國中部,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大省;還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展。除此之外,河南還是中華古老民族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時講究“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在南宋以前一直是全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焦點,無數的杰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馳騁,激蕩出無數的歷史風云!
說話間,我們的車就已經緩緩進入了安陽境內。安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是河南的北大門。它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處,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祥地,岳飛故里,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字和文物考證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繹”,“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等歷史事件也都發生在這里。也是在這里,中國的青銅器發展到了巔峰時代!
各位朋友: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林縣紅旗渠,紅旗渠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懸崖絕壁之處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十年余之久。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
接下來就請大家關好窗戶,帶好貴重物品,車停穩后隨我下車!請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的車體顏色、車牌號碼以及我們車停的位置,以防返程的時候跟錯車!我們的游覽時間是四個小時,四個小時后我們在景區門口集合!請大家把握住時間。
紅旗渠景區主要有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風景區是一園林式景區,也是紅旗渠總干渠分為三條干渠的地方。原名:“墳頭嶺”,后因之改名為“分水嶺”。它不僅是紅旗渠三條干渠的分水樞紐,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嶺。
進來之后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寬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寫著“分水苑”三個大字。走進分水苑牌坊,我們迎面我們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型浮雕。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像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其中,既有凌云壯志的豪
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入林”的號召;2、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左面墻上的這六幅壁畫介紹的都是紅旗渠上的重點工程,第一個畫面是“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山腰。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第二個畫面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第三個畫面是“空心壩”。一壩兩用,上面過河水,壩心走渠水,渠水不犯河水,成功地解決了渠水與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第四個畫面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是亞洲第三高堆石壩,它既可以調節汛期洪峰,又可以在枯水季節為紅旗渠補充水源,現在我們已把它開發為“太行平湖”景區。第五個畫面是“桃園渡槽”。它位于一干渠上,過去是個三用橋,即橋上走汽車,橋下流河水,中間一個暗槽,自北向南流渠水。現在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用水問題,在暗槽內架設了一條輸水管道,自南向北把弓上水庫的水引入林州市,所以現在它變成了一座四用橋。第六個畫面是“紅英匯流”。英雄渠建于50年代,紅旗渠建成后,一干渠的水流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合,水勢翻騰,蔚為壯觀。
沿石階拾級而上,我們來到紀念碑前。紅旗渠建成后,水蝕風化,滲漏嚴重。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紅旗渠源頭21公里處實施二期技改工程。這塊紀念碑,就是為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大家可以看到每一面都是有我們國家或者省內領導人題寫的字體,可見紅旗渠的重要性有多大。它是1990年4月5日紅旗渠通水25周年之際所建。通高2.2米,共6棱,每梭面寬0.74米,碑帽為仿古式屋檐護頂。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書寫著“紅旗渠紀念碑”六個鎦金大字;第二面為紅旗渠簡介;第三面為紅旗渠示意圖;第四面雕刻著毛澤東語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第五面為紅旗渠主要建筑物簡介;第六面刻有“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碑文。
再往前走,這里是紅旗渠紀念館,原為紅旗渠紀念亭,建于1973年,在2002年改造為紅旗渠紀念館。通過這里的壁畫,以及廳中央這個沙盤模型是70年代在周總理親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長期在中國農業展覽館展出。在看過這個沙盤模型后,您對紅旗渠就會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好了,朋友們,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家自由旅游,一個小時候我們結合,到另一個地方去!注意安全!
紅旗渠導游詞50字篇九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相聚即是緣分!首先我代表我們河南青年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或何導。下面呢,隆重的給大家介紹我們這位后腦勺最帥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擁有十幾年的駕齡,駕駛技術精湛,有他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就可以放下心來輕松游玩了。這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我們上了同一輛車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們的旅途過程中,大家對我們的服務有什么意見或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都會盡心盡力去解決。在此,我預祝大家游得盡興,玩得開心。
下面我把咱們今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現在由鄭州出發,走京珠高速,途徑新鄉、鶴壁,就到達咱們今天的目的地——紅旗渠了。
朋友們,此刻圍繞在我們四周的是鄭州市區,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鄭州:鄭州古屬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殷后封此地為管國,東漢時此地成為管城,現在還有管城區的稱號,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鄭州的稱號,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后,鄭州成為"二七名城"。現在城中還保存有二七紀念塔,是鄭州的標志性建筑。鄭州因良好的綠化和發達的商貿素有“綠城”和“商城”之稱。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駛入新鄉原陽,原陽大米自不必說。有一首兒歌唱的是“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這玲瓏塔就在原陽縣境內。大家可能知道外國有個比薩斜塔,但是大家肯定不知道中國也有個斜塔,那就是玲瓏塔。它與地面成七十七度夾角,登上塔身可南望黃河碧濤,北見太行山巒,東觀浩瀚云海,西攬萬頃碧波,可謂妙趣橫生!
車過鶴壁,我們就進入了安陽境內。安陽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發祥地,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長期穩定的都城。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發掘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在這里出土問世。歷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故事都發生在這里。同時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長河——紅旗渠也在這里。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從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紅旗渠等水利工程,解決了大面積灌溉過程,其中以紅旗渠最為壯觀。如今,紅旗渠已經做為一種精神被廣為學習。
紅旗渠位于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一路走來一路聊,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景區的停車場。下車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們的旅游車是藍白相間的宇通車,車牌號是豫a12345,我們的導游旗是黃色的,我的手機號是12345654321。好了,朋友們,現在就請您關好門窗,帶上您的隨身物品,隨我下車一起去領略紅旗渠的神奇魅力吧!
紅旗渠景點
朋友們,有一首歌曲您還記得嗎?"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勢把山河重安排。"這首激昂雄壯的歌曲把我們引到了那艱苦創業的歲月。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堅持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釬,堅持苦干十年,建成了盤繞林濾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是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它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著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紅旗渠景區由分水苑、青年洞和絡絲潭三個景區組成。三景區各有特點,風調不同,內涵相連,相映成體。
朋友們,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后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所以改名為分水嶺。
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其中,既有凌云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第一個是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第二個是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第三個是凌空除險;最后一個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好了,朋友們,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了。這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色!因該洞有300多名青年建成,故得名“青年洞”。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神工鋪位于虎口崖下,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于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豪邁的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神工鋪就是當年修渠民工居住過的地方。
大家請隨我繼續參觀,從青年洞景區向西約1公里處就到了紅旗渠第三大景區——絡絲潭景區。關于絡絲潭景區還有一個美麗感人的傳說呢。絡絲潭,又名“相思潭”。相傳七仙女與董永分手后,日夜思夫而無法越過王母娘娘劃過的天河與情人相見,終日涕哭,淚似斷線珠串,天長日久,滴成這一深潭。游覽完了相思潭,希望天下的少男少女們都能收獲一份幸福美滿的愛情!
好了,各位朋友,紅旗渠的講解就到這里了,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兩個小時后我將在停車場恭候大家,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