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攀登者》觀后感影評心得范文5篇精選
弘賢作文網“攀登者評價”相關攀登者,觀后感作文內容:
《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優秀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2024《攀登者》觀后感
任何一部電影都有好有壞,而情懷的東西是沒有辦法吐槽的,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這三部獻禮電影上映以來,口碑方面可以說是讓人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觀影感受。那么對于觀眾而言呢,卻并不是如此。
有部分觀眾覺得,國慶檔的三部電影有著各自不同的毛病,比如說《我和我的祖國》中《白晝流星》這個單元的劉昊然和陳飛宇這個情節是否值得出現,而根本不知道講述了什么,比如說在《中國機長》中關曉彤和楊穎的角色與全片本身是沒有任何的關系。
吐槽更多的是便是《攀登者》,許多人都認為把一個感人的故事拍成了一個四不像,只不過這次是因為有吳京,才讓一切感覺到精彩,而吳京和章子怡蹩腳的感情戲,卻也是讓很多觀眾們不滿。其實在目前為止,幾部這三部電影都有著大家不滿意的地方,那么,作為一名觀眾而言,看完電影之后,究竟如何能夠正確的給出評價呢?
小編看了這三部電影,整體而言還是不錯的,寫到這里,小編要對一些心智不全的網友澄清一下(因為近日小編發文總是有些人會說:是不是收了片方的錢,才幫著說好話的)那么小編要說的是,如果片方真的給錢了,那么小編就不會在這里寫文了。
目前在電影界和電視劇界總是存在一些所謂的“資深影評人”,他們不僅僅對于一部電影有吐槽,稍微劇情方面不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就要吐槽一番,網上稱之為“噴子”。這三部電影不管細節方面再怎么不好,那么這個不是一個或者部分影迷觀眾檢驗的,而是交給電影市場檢驗的,話又說回來了,就拿出這部電影中任何一個三分鐘讓你拍攝,你估計連拍出來的勇氣都沒有。
《攀登者》近日被吐槽的嚴重,原因就是它比起《戰狼》系列來說簡直是大失所望,當然其他兩部電影更是如此,拜托,這個金秋十月,大家看到的是一種不同意義的電影,如果連這三部電影都要吐槽,那么真不知道, 這些觀眾網友在平日里將是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三部電影在煽情方面做到了極致,并不是讓我們故意煽情,而是劇情已經到了煽情的點。
《我和我的祖國》中很多觀眾表示《護航》沒有看明白,其實很簡單,它只不過是將小時候的夢想與長大的夢想做了一個對比,只不過是一種交叉蒙太奇的做法而已。《中國機長》為什么會出現關曉彤和楊穎這樣的角色,關曉彤看片中看似是一個關于航空愛好者工作室一樣的場所,而楊穎飾演的另一個航班的空姐,更是對于大家的一份期盼,這樣的角色是存在的,是家人對天空九千米的一種期望和期盼,是一種掛念。
當然這點對于沒有感情的觀眾而言,一定是看不明白了,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愛心的。《攀登者》口碑不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于它的時間跨度很大,幾乎是橫跨了半個世紀,如何用一部電影講述這將近幾十年的故事,那么這就需要劇情的碎片支撐,看《攀登者》不要太在乎細節,更多的應該在乎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精神。
看完這三部電影的觀眾和網友,很容易把自己提升為一個級別,那就是“資深影評人”,那么距離真正的影評人,你差的并不是看完了幾部電影,而是看完電影之后,您的覺悟依舊是一個噴的狀態。而觀影是一項娛樂活動,但如果不是很讓人失望的電影,請保持一顆正常心去觀影。
2024《攀登者》觀看心得
電影《攀登者》上映三天,網上各種評論,見仁見智,豆瓣上出現的分數和票房都不那么盡人意,而且,網上有人說是爛片,有的說不及格的電影。
然而,當初和現在,我依然要挺這部《攀登者》,當然,它也有遺憾之處,畢竟,電影本身就是遺憾藝術,這些遺憾,我下一篇文章再談。
我只談電影對我的震撼和感動。
對于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度登上珠峰頂端的新聞,我們六零后并不陌生。1975年,我們正在讀小學,當時,老師就為我們讀了報紙上的消息。當時,我們的驚嘆,我們對登山隊員的敬佩,尤其是知道其中有一位女登山運動員,我們心中更加充滿敬佩。一個女性敢于挑戰攀登珠穆朗瑪峰,簡直不容易啊。
當時,還有一部紀錄片,記錄了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因為登山運動員戴著專用的阻止雪光刺激眼睛的登山墨鏡,我們看不清他們的容貌(老師念報紙時,也沒有讓我們看這些英雄)。但他們的身影卻留在我記憶里,尤其是他們在雪峰上努力而艱難地攀登時,我們也感動。不過,當時,我也聽到觀眾的議論,這些觀眾有些和我同齡,有些比我大十多歲。
“哇,他們比我們吃得好,還吃罐頭(橘子罐頭也是當年的緊俏物品)。”
“有啥子了不起嘛,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樹皮,那么苦。”
“沒得事了,吃飽了,去爬山。”
差不多就這些議論吧,如今這些議論依然存在,只不過不會說他們(登山隊員比我們吃得好了,因為我們現在已經不吃橘子罐頭了。)
當時,我們還小,不知道登珠峰的意義,(也許老師講過,報紙上有,老師念過,但我們忘記了),童年的我們對于珠穆朗瑪峰是一個多么陌生的概念,直到讀初中,我們學習地理,才知道珠峰是世界最高峰,山的北坡是我國的西藏,山南坡是尼泊爾。
后來,我讀了越來越多與西藏有關的文學作品,我知道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就像那首名叫《珠穆朗瑪》的歌曲中唱的一樣
“珠穆朗瑪,珠穆朗瑪,你高聳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藍天下,你用愛的陽光撫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灑滿喜馬拉雅。”
于是,雖然我沒有到過喜馬拉雅,但心中對它更加崇敬,那是心靈的高度,那是一種精神。
于是,當電影人用膠片記錄當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當吳京、張譯和井柏然、胡歌他們將還原那段歷史,展示那段精神時,我就期待,盼望,因為當年攀登珠穆朗瑪峰就是硬核的行為。當年那一群攀登者都是有著精神的硬核的人。
這是一個有著硬核的故事,因此,可能有遺憾,但不會失敗,哪怕票房不盡人意,但絕對不會失敗。
而編劇阿來,雖然不是硬核編劇(他本來就是作家),但卻是硬核作家,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四川省作協主席,這些是外在的,他的硬核是運用漢語寫出藏民族的故事,用一位作家的話來說,他在青藏高原這塊版圖上,摳出一塊嘉絨版圖。能夠在堅硬的青藏高原上摳出一塊版圖,沒有硬核精神,能夠做到嗎?
而他的小說也是實打實的硬核,無論《塵埃落定》還是《格薩爾王》還是非虛構作品《瞻對》,包括寫汶川大地震的《云中記》里邊都有精神的硬核。
而且,你如果閱讀他的詩歌和散文,更能夠知道,寫攀登喜馬拉雅,非他莫屬。
而演員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他們也是硬核演員,這種硬核不但是他們的演技好,更是他們在影視作品中的堅持,他們為拍攝好電影可以拼命。尤其是吳京,他的百億電影,哪一部不是用命拼出來的?作為動作演員的吳京,在他的影視生涯中,哪一處不是拼命,不是流血流汗。
而胡歌在遭遇車禍后,走出來,繼續在影視表演藝術上攀登著。
阿來說他寫《攀登者》是寫中國精神,而這些演員包括創作者都是表現中國精神。
而這就是電影的硬核。
什么是中國精神?就是攀登,是無論條件再艱苦,再困難都不退縮。是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我們自己的山,我們中國人自己要登上去。”是“中國國土,寸土不讓。”你不是說我們沒有登上珠穆朗瑪峰,這座山不屬于中國嗎?那么,我們就登上去。
沒有資料記錄,你不承認,我們也不需要你承認,但我們依然要登山。就像我們砸1960年登上珠峰的三位老登山運動員。因為在人命關天時,不得不放棄攝影機而沒有資料記錄,不被承認。從英雄墜落為燒鍋爐的工人的方五洲一直沒有放棄鍛煉體能。在珠峰上凍掉腳趾的曲松林在珠峰下堅持觀察氣象,搜集氣象數據,還有藏族登山運動員杰布在家鄉邊放牛羊邊守候。
他們都沒有放棄希望,放棄信念,期待著國家再次召喚。
這種精神也是一種傳承,在漆黑的雪峰,老隊長在犧牲前,將重任交給方五洲,讓他一定要登上去,中國人的山,咱們中國人自己要登上去。
而15年過后,更有年輕的登山隊員加入,他們有高學歷,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年輕,青春朝氣。更有挑戰的勇氣。當然,他們也遇到嚴峻的考驗,知道訓練時,教練的嚴苛是對他們的保護,當他們青春萌動,陷入愛河時,老運動員提醒他們身上的責任。他們漸漸走向成熟。
這種精神更是深厚的情感,親情,兄弟情,愛情,這樣的兄弟情讓方五洲在15年前,在最后幾十米沖刺時,甘為人梯,托舉其他兄弟爬上山頂,在曲松林遇到危險時,為了救他而扔下攝影機。也是這樣的兄弟情,曲松林冒著酷寒脫掉登山靴和襪子,才踩在兄弟的肩膀上攀登。結果被凍掉腳后跟和腳趾頭。
而年輕一輩的楊光為了怕戰友凍傷,悄悄割下睡袋裹住戰友,結果自己被截肢。而李國梁怕拖累戰友,毅然扔上攝影機,割斷繩子,掉下山崖。
而曲松林因為自己判斷失誤,讓李國梁失去生命,他內疚,痛苦,承認自己錯了,撲在方五洲身上痛哭。
對于劇中方五洲與氣象學家徐櫻的愛情,許多人在詬病,認為愛情戲拉低了整部電影,但我卻為他們的生死愛情感動。尤其是徐櫻為了幫助方五洲實現登頂愿望,不顧危險,走出帳篷,為他們觀察空窗期,累成肺水腫,血染身下的積雪時,我開始流淚。
這種精神更是挑戰。他們每一個人要征服的不僅是眼前的高山,更是心中的高山。每一個人都有恐懼每一個人都有沮喪頹廢,他們要征服心中的大山,才能攀登眼前的大山。無論他們攀登上珠峰頂,還是沒有登頂,他們都是英雄,因為他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挑戰了人類的極限。
當他們九位運動員登上珠峰頂,立起詀標,升起五星紅旗時,我們感受到精神與力量。這就是電影的硬核,更是中國人的硬核。
有這樣的精神硬核,電影就不會倒下,更不是爛片。
人要有精神,尤其是攀登精神,不斷挑戰人生極限。在1960年,在三年自然災害嚴重之際,為了我們的國土一寸也不少,我們的勇士用生攀登珠峰。用身體作為梯子,往頂峰攀登。在1975年,為了證明我們自己的山,我們能登上,更為了科學考察,也是他們努力攀登上頂峰,而且還留下珠峰高度,這也是中國的高度,是中國人自己測繪的高度。同時還留下梯子供后來的攀登者繼續攀登珠峰。
在過去,因為珠峰高度是英國人測量出來的,連名字都是英國人的,從那以后,我們堂堂正正地叫我們給它的命名珠穆朗瑪。珠穆朗瑪。
這種精神更是堅韌不拔,原型中的夏伯渝在1975年因為把睡袋讓給戰友而凍傷,但在43年后,他憑借假肢登上珠峰,完成自己的夢想。
就像劇中方五洲說的一樣:“一個民族,如果只考慮吃飯,那么就完了。”
的確,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信仰。這就是電影的硬核——信仰。
2024《攀登者》觀看影評
同一部電影,不同人的觀感會大相徑庭,講述中國登山隊挑戰珠峰的《攀登者》正是這樣,捧著爆米花的年輕情侶會將關注點放在電影前后幾次生死一線的攀登珠峰上,電影在他們眼里是緊張刺激的商業大片;有登山經驗的觀眾會驚嘆于電影對細節的精準還原,也會被登山隊隊員們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所感動;而熟知歷史,了解影片中那兩次登頂壯舉的觀眾,則會更加深刻地知道當時我們一定要登頂珠峰的重要性,以及這部電影的意義。
喜馬拉雅山脈有很多山峰,綿延不絕。從地圖上看,會發現珠穆朗瑪峰的位置剛好在國境線上。北坡屬于中國領土,南坡屬于尼泊爾。珠峰海拔8848米,是全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也是我們國家最高的領土。
然而,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們都沒能登上珠峰。賀龍元帥曾說過:“中國這么大,高山這么多,山多寶多,中國人民要踏上祖國的每一座高山,要給每座山峰作出結論,這是光榮的職責。”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用雙腳丈量過珠峰,又如何證明那是我們的領土、如何捍衛我們的主權?
所以說,《攀登者》里中國登山隊挑戰珠峰是登山,又不是單純的登山,登山隊的隊員們是帶著政治任務、帶著使命感的,所以就算是受傷、犧牲,也要迎難而上,陳龍飾演的林杰,那么興奮的精準丈量珠峰的高度,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有一組準確的數據,這正應了賀龍的那句“要給每座山峰作出結論。”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用正確的姿勢看《攀登者》。
寫到這里,《攀登者》所要呈現的重點就顯而易見了。
首先,是完整、真實地呈現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1956年成立第一支登山隊,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功從北坡登頂珠峰,開創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歷史。這部分其實就是《攀登者》電影開始第一次登頂,只不過角色名字改成了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
這一段有幾個細節非常用心,一個是第2臺階那段,三個人架起人梯,曲松林為了能爬上去,甘愿雙腳被凍傷,脫掉高山靴攀上峭壁,結果下山后十根腳趾都沒能保住。第二臺階鏡頭很多,劇組幾乎復刻了第2臺階的環境和地貌,因為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在中國登山隊架起人梯、犧牲雙腳爬上去之前,外國人挑戰數次都失敗了。而電影中曲松林光腳攀登和當年屈銀華的經歷一模一樣;另一處是三個人登頂后,四處觀察了一下,看到再沒有更高的山峰了,才確定自己登頂。這和之前的資料記載一致,當時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人也是上了珠峰之后,發現再沒有可以攀登的路程才確定自己登頂。
后面的劇情中,對珠峰的兩次挑戰,電影也真實呈現了從北坡攀登珠峰過程中的幾個難點,其中包括前進營地、北坳大冰壁、大風口等,重現了登珠峰的全過程,《攀登者》是對中國人征服珠峰的成功回顧,也是向中國登山隊的誠意致敬。
第二點,是用生動的人物塑造,傳遞出了中國登山隊員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鋼鐵般的意志,以及身為中國登山隊員的榮耀感和使命感。這部分是最讓我感動的,當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切感人。方五洲和曲松林的矛盾核心是立場不同,張譯的恨和遺憾,只因他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與其背著沉重的枷鎖活著還不如光榮地死去,他們都做好了為登山事業犧牲的準備;
方五洲和徐纓之間的愛情可歌可泣,有部分觀眾覺得兩個人的感情線破壞了電影緊張的節奏,殊不知正是在這段愛情讓人物更加豐滿,同時也承載了奉獻和犧牲精神的傳遞,讓方五洲這個臉譜化的鋼鐵直男,變成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后面徐纓耗盡最后一口氣,幫助方五洲完成登頂任務,這部分是情感的爆發點,看到這里太感動了,章子怡把徐纓吃得很透,她對人物的塑造和詮釋是非常線性的,其實和幾次登山重頭戲相比,兩個人的情感戲占比不多,章子怡從徐纓和方五洲在圖書館約會,到兩個人在鍋爐房的談話,再到后面在訓練營重遇,每一場戲情緒的把握都非常到位,為最后的自我犧牲做好鋪墊。
當然,登山隊員們的拼搏精神和頑強意志是貫穿始終的,這是被編劇和導演抓住的重點。電影在情緒上有數次大起大落,1960年宣布登上珠峰等著他們的是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而不被國際承認,為了洗脫屈辱、捍衛祖國的尊嚴,才有了后面登山隊員們一次次受傷、犧牲也要咬著牙向峰頂沖鋒;在日常訓練中,新來的年輕隊員們也有過不理解和抵觸,對他們的訓練和保護,看到的則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就像我們架起的中國梯,解決了全世界登山愛好者挑戰珠峰的難題。
第三點,是電影有一流的電影工業,帶來身臨其境的觀感。攀登珠峰的難度和隊員們的拼搏精神及意志力成正比,所以,把登珠峰的“難”拍出來就變得很重要了.《攀登者》制作非常良心,電影在西藏取景拍攝,演員們也都經過全面訓練,他們要學習攀冰、用冰鎬等工具,并且在高壓、低溫的環境下負重爬山。
當然,第2臺階和珠峰頂,以及雪崩等大場面并非實拍,然而明知是特效,卻完全看不出一點瑕疵,無論航拍的大場景,還是腳他在冰雪上、頭上戴的氧氣面罩等細節都非常到位,除了扣人心弦的緊張,在觀影過程中,我還數次感受到了空氣稀薄、強冷風環境下的窒息感,而雪崩歷險、冰縫的命懸一線等畫面也讓人難忘,電影在鏡頭調度和節奏把控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2008年奧運會火炬送上珠峰,再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登山愛好者都成功登頂,登珠峰折射出了裝備和科技的進步,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這一切,都是從電影中第一次登頂為起點的,就像第2臺階的那架金屬梯一樣,中國登山隊不該被遺忘,他們爭回了屬于祖國的最高領土,而重現這一切的《攀登者》,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電影,它值得我們奉上一張電影票的敬意。
2024《攀登者》觀看體會
不知不覺,國慶已經將要結束,而三部賀禮大片,相信大家都基本上看完了。
自然,趁著國慶小長假,我也觀看了其中的《攀登者》。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差點錯過了這部國慶檔最值得看的大片!
說實話,剛開始選擇看《攀登者》,我是猶豫的,只因為網絡上對它不友好的聲音太多。但幸好,我沒有被這些聲音左右,看完電影之后,我感覺超級驚喜!
電影的開始就為我們展示了第一次攀珠峰的情景。
老隊長因為雪崩不幸離世,臨終前將帶領隊伍,登上峰頂的任務交給吳京(飾演 方五洲);吳京為了救張譯(飾演 曲松林),不小心丟掉了攝影機;在登頂最關鍵時,吳京把自己作為人梯,將隊友送上了最高處……
短短二十分鐘的時間,電影就帶來了第一個小高潮,將我深深地帶入其中。
瞬間,我為老隊長的離去而惋惜;為吳京不顧自己的危險,奮不顧身救隊友的情誼感動;為三人不顧艱險,也要攀上珠峰的精神所震撼!
我從來不是一個淚點低的人,但不知不覺,我已經淚流滿面……
第二個小高潮,是十五年之后,由吳京再次擔任攀山隊的隊長,帶領胡歌、井柏然等新隊友沖頂珠峰時不幸遇上了大雪暴。
不得不承認,這一段戲拍得是真的好!
雪暴來臨,登山隊員們連人帶帳篷被吹出了幾米遠,甚至其中的一位隊友因為被繩索勾絆,差點被大風吹走……
新攀登者們首次登珠峰,遇到大雪暴自然是驚慌失措,演員們通過神態、動作、言語完全還原了這種慌亂。
而這時候,身為隊長吳京一聲令下,讓隊員緊密配合,形成了一道鐵梯,最終才成功度過了這場危機。這一刻,吳京真是帥呆了!
這場戲中,導演將實景拍攝與視覺特效結合在一起,將登山隊員們遭到大雪暴驚心動魄的險境完美呈現在大屏幕中,場面之驚險,讓我隔著屏幕都倒吸一口冷氣!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場景,到現在都讓我難以忘卻。
當時,登山隊再次遭遇雪崩,要想要活命,必須要躍過一個巨大的冰裂縫。
眼見著雪崩離自己越來越近,吳京毫不猶豫,驚人一躍飛過巨大的冰縫,之后馬上將繩子回傳,讓隊友們可以順利度過冰裂縫。
吳京這場動作戲極具視覺的沖擊力,甚至可以媲美動作片里的場面,完全就是大片的即視感!
當然,導演最厲害的是,在呈現這一險象環生的場景時,還不忘讓觀眾觀賞到珠穆朗瑪峰的壯美景色,這才是讓我最佩服的地方!
除了電影中震撼的場面之外,最打動我的地方無亞于攀登者們不畏艱苦、不怕犧牲也要登上珠峰,只為了向國際證明“中國人可以”的那份勇氣!
當我看見,吳京用自己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肩膀登上第二臺階;當我看見,井柏然為了保住攝影機,不惜犧牲;當我看見,章子怡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給登山隊報告天氣狀況……
我很想透過屏幕問他們:這樣做值得嗎?
但是我想,即使不問,答案也是肯定的!
看完電影后,我深深明白了,《攀登者》不僅僅講述的是中國登山隊為國攀登珠峰的故事,更是表達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各行各業的“攀登者”不畏艱苦、勇往直前的愛國主義精神!
當然,電影中還有滿滿的感動,而感動我的地方,是關于每個人對于珠峰的那一份執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登上珠峰既是為了國家,也是為了自己。
1960年登上珠峰,因為沒有留下照片,成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一個解不開結……
所以,1975年的再次登頂,既是為了讓國際社會認可中國,更是為了解開所有人心中的“結”!
只有再次登上珠峰,張譯才可以原諒吳京當初為了救自己而拋棄攝影機的行為。
只有再次登上珠峰,章子怡(飾演 徐纓)和吳京才能徹底消除隔在兩人之間的大山。
不僅是老隊員們,新隊員們同樣有為國登頂之外的理由。
井柏然為了讓別人認可自己,胡歌為了讓父親不后悔生下自己……
相信在國家之外的私人原因,也是攀登者們再次成功登頂的必然條件!
最后,我想說。
或許有的觀眾,聽到《攀登者》的電影名字會覺得無聊;或許會因為網絡上的部分惡評而止步;或許只是為了某位演員而看……
但相信我,千萬不要因此錯過這部國慶檔最值得看的大片,相信只要你進電影院觀看,就一定不會對《攀登者》感到失望!
2024《攀登者》觀看有感
《攀登者》上映了,熱度不低,爭議不小。
上映前,預售破億,冠軍相明顯;上映后,口碑兩極化。
有跟風者,有惡意者,有怒其不爭者,也有中立者,但全盤否定《攀登者》,實屬不理智。
美日韓都拍過以珠峰為題材的冒險片,但評分都處于中檔水平,這個題材難拍,也不好拍。
如果全程都是展現登山的過程就成了紀實片,還不如去看《攀登梅魯峰》之類的紀錄片;
如果側重于攀登前的準備和攀登后的喜悅,又脫離了冒險意味,怎樣權衡找到一個平衡點不是件容易事。
關于登山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但是最經典往往都是紀錄片,所以對于這一題材的嘗試可參考的案例不多。
敢于邁出這一步,不僅是對電影類型的擴充,也是一次近乎賠本賺吆喝的“賭博”。
《攀登者》是一次大膽的試驗。
若大爆,吳京則再度封神,若悄無聲息,便會招來惡語相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后邊留下的經驗都會被抹殺。
《攀登者》的故事并不復雜,取材自真實事件,將其擴充至125分鐘的商業主旋律片,難免會加入登山之外的劇情。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與尼泊爾因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產生歧義,中國認為以國境線劃分。
尼泊爾則覺得,應該全歸他們,因為中國人連上都沒上去過,怎么能與之均分。(1953年5月29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頂珠峰,其中一人為尼泊爾人)
因為人類歷史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達到一片無主之地,誰就擁有這片領土的歸屬權。
在此特殊背景下,1960年中國組建第一支登山隊,他們歷經艱險,途中遭遇了雪崩、風暴以及隊友在身邊死去,最終三人成功登頂。
但當時國際登山界有要求,登頂珠峰后必須拍攝360度的影像資料以及在峰頂留下證據,才能獲得各方認可。
可是他們在登頂過程中丟失了攝影機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導致這次的成功并不被世人認可,英雄成了“狗熊”。
15年后的1975年,第二代中國登山隊在國家的號召下組建,與第一次相比,他們有了氣象監測隊和后勤醫療隊,條件比第一次好得多。
但是珠峰就在那,它不會因為你條件好了就區別對待,登頂時,雪崩、大風、裂縫……,一個都不會少,真·一步天堂、一步地獄。
最終中國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
這次登山不僅僅一場艱難的體育運動,它背后還承載著為國登頂的家國情懷和寸土不讓的時代背景。
他們在電影中說的那些臺詞,喊的那些口號,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有些違和,但是任何評判都應該結合當時的背景。
那時的中國內外交困,從60年代到70年代,我們經歷了邊境問題、三年災害、特殊時期和如何實現大國夢。
建國沒有多久的新中國,舉國上下擰成一股繩,一切都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為國家出力。
所以他們才會張口閉口都是為祖國,因為他們所做的那些事確實都在為國爭光,有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換來幾代人挺直的腰桿子。
那時候的中國,愛國是每一個人無須強迫的事兒,可如今,愛國卻成了一個人的“污點”。
《攀登者》和吳京便是很典型的例子。
大部分人因為“含京量”就拒絕,因為是主旋律就諷刺,甚至連電影都沒看就站出來指指點點,總是把主旋律等同于爛片。
其實如果真要較真,漫威、DC宇宙里隨便拎一部出來,哪個不是美國式主旋律。
為什么到了中國,有了主旋律就要被貼上原罪的標簽。
《橫空出世》是比《中國機長》、《攀登者》更主旋律的影片,但是在豆瓣電影萬人打分下依舊得到了9.2的高分。
說明主旋律不都是爛片,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應該是質量是否達標,而不是道德綁架。
外國的月亮并沒有那么圓,美國人也不是三頭六臂,口口聲聲說著大同,私底下卻異常偏見,這不是個性,是無知。
周杰倫在《本草綱目》里唱到:“如果華佗再世,崇洋都被醫治”,可惜某些人的病已無藥可醫。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我們有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國家,愛國就是我們的信仰,一個連自己信仰都要無端黑的人不配擁有國與家。
吳京的愛國是他發自內心的信仰,無可厚非。
我們看他,更多時候是看他的作品,愛國只是他的一個屬性。
如果他的電影不行,挨批是正常的,可他的電影都沒有上映就因為他是主演便有了上千條差評,這就有點說不過去。
從另一點說明,有些人總是見不得別人好,找不到黑的切入點就從屬性下手。
2024年前吳京關于愛國的言論也不少,尤其是《戰狼1》上映期間,可那會并沒有多少人以愛國來黑他,反而敬佩他的認真和態度。
但是自打《戰狼2》登頂華語影史票房,《流浪地球》又大爆后,動了某些資本和流量以及恰爛錢的人的蛋糕。
這其中有他們的粉絲,有他們的團隊,有不明真相的路人,他們想要躺著賺錢就必須讓破壞規則的人倒下,也許大規模的黑便從這時候開始了。
大數據的推薦行為會大量的推送吳京的黑料,中立者幾乎看不到他的正面,時間一長,立場必然轉變。
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許多人都有的心理狀態——嫉妒。
眼見你起高樓,眼見你宴賓客,就一定要眼見你樓塌了。
他們也許不是幕后黑手,只是一個個熱衷圍觀熱鬧的鍵盤俠,但他們卻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
“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呵旁觀者文》
比起真相,這些事不關己只愛起哄的人,更愿意相信道聽途說的、更丑陋的、更無下限的。
正如魯迅在《吶喊》中寫道:
“這一年我沒有畢業,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不是一件緊要的事情。
凡是愚若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魯迅之所以有“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感嘆,是因為他在日本留學時看到了放映的日俄戰爭片。
其中有段故事講的是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間諜,刑場四周圍了很多身強力壯看熱鬧的中國人,并在一陣陣“萬歲”中隨了大流。
這樣的劣根性沒有因為時間而流逝,反而愈演愈烈,有些人可能連吳京做了什么都不知道,為了合群或流行就成了抨擊者。
我們可以包容史泰龍五十多歲了還在單挑幾十人;我們可以接受“素雞”們從賽車過渡到拯救世界;我們可以興奮于超英們飛天遁地的保衛宇宙。
但就是無法承認成龍年紀大了,打戲不夠精彩;周杰倫嗓子不驚艷了,歌曲不好聽了;吳京的類型片勝了,電影質量還不錯。
或許我們害怕這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失去了可能再過幾十年都無法再有同類型的人才。
我們不像美國,他們的人才斷裂程度比我們小得多。
成龍火了幾十年,周杰倫紅了十幾年,吳京屢創票房奇跡,可他們之后呢,并無后起之秀。
《攀登者》的確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上海堡壘》。
全盤否定的看法不成熟,我們好不容易讓流量的大門關上了點,為類型片留出了呼吸的空間,可別再因不懂得獨立思考讓華語電影只有爛片和好片兩個極端。
吳京一沒吸毒,二沒逃稅,三沒出軌,四沒面癱,五沒亂秀,六沒胡噴,就是有些愛國,便成為黑他的理由,這很不應該。
就像某些人總說王寶強沒有演技,只能演鬧騰的喜劇一樣。
可他們從不愿意去發現王寶強還演了《hello,樹先生》里的樹,《一個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暗算》里的阿炳。
他們也從不注意王寶強是80后,由于沒有對手只能跨級跟70后的黃渤、徐崢、鄧超較量。
吳京不也是這樣,在某一面太廣為人知便會讓人自動或刻意忽略他其他方面的成就。
比如他在《攀登者》中的演技,比如他帶火了軍事、科幻題材,比如他讓華語電影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腳步加快。
這些偏見又是怎么產生的,其實與文化的認知度有關。
眾所周知,任何文化都是具有包容性的,否則就不能流傳下來。
可是,總會有所謂的大多數把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拿出來并加以放大作為論證別人無知落后的證據,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滿足自我虛偽的優越感。
也許本意不壞,但是當一群人都跟隨的時候,玩笑也就演變成了事件,事件隨之成為長久難以消除的世俗認知,偏見產生。
其實,如果在詆毀的時候能夠去切身感受想必是極好,這樣哪怕你去黑也能說得有理有據且心中有數。
如若不能,請不要刷存在感。
輿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