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讀后感集合5篇
【篇1】長安的荔枝讀后感
因楊貴妃的一兩句話,無數人為其跑斷腿,朝廷官員李善德自接了嶺南荔枝使這一職務后整日提心吊膽,惶惶不得終日,生怕自己既因這職務還不了剛剛購買房屋貸的功德與福報,更害怕就此拖累一家老小,喪命于此,最終在好友杜子美的一個老兵故事鼓舞下,破釜沉舟,前往嶺南,面對各種困難險苦,最終把荔枝于六月一日送回長安城,可其中也損失巨大,是友誼與信任的危機,更是身處其位不能謀其事的悲哀,轉頭來李善德竟是陷入宮中爭寵的圈圈繞繞里頭去了,可悲,李善德最終遵從心中信念義憤填膺抒發心中所想,惹怒右相,流放嶺南,雖是被流放,卻也是落回心寧之地。
這本書令我感慨最深的是李善德在明知此事不可為后經過自己多方努力尋找到一點機緣,他大膽嘗試,令我心生向往,他說“哪怕失敗,也要知道距離終點有多遠”,在努力到一定程度后,這就是一種境界,忘我,無畏,事在人為。于我來說,只有努力過后才能知道自己能走到多遠,而不是渾渾噩噩的過一日算一日,少了少年人的意氣風發;于國于家而言,只有這樣,國才能進步富強,家才為家,平安幸福,團結友愛,永遠充滿青春活力。
其次,這本書以一個小吏的角度向我真實的呈現了唐天寶年間荒淫無度,區區一個荔枝就要設置荔枝使,區區一個右相便身兼四十多個轉運使職務,更甚是在右相知道運送荔枝耗資巨大、損失巨多后,仍想要年年運送,不顧民生疾苦,只是想為了與貴妃有更好的親緣關系。“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亡國的命運不會改變了。孟子曾言“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上者應在其位謀其事,憂國憂民,如此,國之大也。
【篇2】長安的荔枝讀后感
?本書講的是一個處于唐代李隆基在奢靡時期發生的故事,貴妃想吃荔枝,皇帝為討其歡心一句圣旨專派使節俗稱荔枝使從長安前往幾萬公里外的嶺南為其采購鮮荔枝于貴妃誕辰日獻給她來吃。皇宮山珍海味進貢的物品又多,小小的荔枝算什么,不過重點在“鮮”這就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荔枝常識中最多保鮮三四天,貴妃想吃的荔枝也就只有嶺南產,如何橫跨這幾萬的山山水水在極其有限的時限內送到便是個天大的難題。所以燙手的山芋沒人敢接,因為就是一個“死路“,不能不完成上級命令,這個坑死差使便落在了一個起初不知情也被上級坑了一道的老實巴交、官位極低的中年公務員李德善手中。他從起初的感恩戴德以為撿了個大便宜到后來認清真相后后事都想盡快安排的情況下,所幸遇到了老友幫忙出謀劃策于絕境處鼓勵了一把,便開始了他的探索運荔枝的故事。結果呢,險象環生,為了他舒一口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這個“成功”的代價。感懷,結果已經不算什么了,這個過程,可真是打磨人、錘煉人、折磨人啊,經歷也同時給予人正反兩面的反饋,收獲和失去。只得感慨一聲,人生吶,可真是想不到會發生什么。
????文中太多精彩的地方,還是記錄下最讓人觸動的地方吧。
???1、“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李德善萬水千山終于來到了嶺南,也就是廣州,在種滿荔枝的地方結識了當地最好的種植荔枝的人家阿僮姑娘。阿僮姑娘感受到這個公務員不像一般的“城人”那么霸道橫恣,而是平等、溫和的,便愿意與他來往。還告訴他三月紅和催熟之術,李德善卻總是憂心忡忡,告訴她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花那么多錢在一件毫無勝算的事情上。阿僮不解,李德善便道出了這么堅毅感的話語。
??這是即使是明白結果如此,會失敗,但是也不想放棄,像是死也要死明白的感覺,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好讓內心可以名正言順的面對結局。既悲壯但又讓人充滿對抗命運的力量,可以接受任何結局,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盡全力努力過。
???2、做官之道,其實就三句話: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一個人吃獨食,是吃不長久的。
??這是李德善費勁腦筋終于輾轉回到了長安把荔枝轉運之法詳盡記錄準備找各部門配合實施但卻遭部門推脫無人愿意配合,有個叫魚朝恩的宦官卻欣然幫助并要去了這份詳案說要學習,李德善也沒多想便交與。后等待消息但卻沒了消息,爾后找友人韓洄訴苦才被點撥這職場處事之道。自己并沒有多加謝表,把這功勞均沾給各個部門,即使他們什么也沒做,但是還是要有“感謝”。這叫會做人做事。
???這個我也在職場曾被“教導”過,所以才深感這個道理。彰顯自己能力的事如果做成功了大家聚在一起還是應逐一感謝,即使別人什么也沒做,也要有感謝,在領導面前也應這樣,這是常懷感恩之心,里子面子都好看,把自己放在團隊里,謙遜尊敬對人對己。逐漸意識到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即使是工作中的專業技能別人不如你,但總有可取之處,謙遜向身邊的人學習,雖不是說要討別人喜歡,但是集體的力量如果團結起來還是會有很大助力。小事如此,公司也是如此,一榮共榮,利益共享,寬厚的胸襟,不以利益至上,職場和人生之路還是會順利很多。吃虧是福不無道理,只要自己內心開解,吃虧也不用不平不滿就可。當然,這其中也需智慧對待各種叵測的人,不是一味隱忍讓渡。
3、“流程那種東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這句話是國之宰相級別楊國忠跟李德善說的。當李德善”意外“遇到楊國忠便把荔枝轉運這事跟他說,楊國忠考慮到自身利益,順手賜權讓他去做,楊國忠給了他一塊貼身銀牌,李德善還想問其要通關文牒好順利辦下去,便說了這話。
??這話聽來激靈一下,按流程辦事仿佛是觀念之中要去自覺遵循的,畢竟流程規則就是為了方便辦事而立,但細想確實不是這樣,事在人為,人情社會的中國,法外還有情理呢,當流程行不通時,這個規矩當守還是不守,當然不必明守…規則內找規則,所以在我理解強者是會思考的,會從各種角度找方法。
4、“李善德是做過冰政的人,很了解這個體系的秉性。每到夏日,上頭說要一塊冰,中間為求安全,會按十塊來調撥。下頭執行的人為了更安全,總得備出二十塊才放心。層層加碼,步步增量,至于是否會造成浪費,并沒人關心。所以右相要三十叢荔枝,到了都省就會增加到五十叢,轉到經略府,就會變成一百叢,辦事的人再留出些余量,至少也會截出兩百叢。李善德無法苛責任何人,這與貪腐無關,也與地域無關,而是大唐長久以來的規則。“
???這是看到阿僮家的荔枝樹被士兵砍伐,阿僮嚎叫著請求李德善幫忙,說好的守護為何確是破壞,想要討好貴妃的右相想得可是周全,貴妃要吃,貴妃的姐妹們最好也幫忙給打點周全了,這周全之法向下執行時可是層層災難了。李德善明白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砍伐更多的樹枝也是為保周全能夠送到,也是這個道理,到最后荔枝真送到長安城里時,真的只剩下一盅是活著新鮮的了……
???這層層加碼看得我心驚肉跳,上至決策機構下至執行部門,可不就是這樣去執行貫徹的嘛…太陽底下無新事,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道理。周到沒錯,可是最后卻變成了為了達到這個字面目的,卻不得不做很多違背良心的事,往往忘了初衷是什么,都變成了狗急跳墻的做法,這是需要警惕的。
5、“我原本以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我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從前一樣,茍且隱忍一下,也許很快就習慣了。可是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殘碑旁,看著那荔枝送進春明門時,發現自己竟一點都不高興,只有滿心的厭惡。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沖動是茍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這是內心善良之人才能有此的感悟。歷盡艱難險阻,執著于那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一路走來,看似得到了很多卻也失去更多,這是個容易在權力上迷失的世界,人在經歷這么“難辦事”的狀態下,會容易仰望和渴慕權力帶來的便利和“尊嚴”。李德善拼盡全力完成任務后癱坐在路邊,回味一切時,過不了心里那道良善的坎,努力過了,體驗到了這樣的人生,這樣的苦難臨到頭上未必不是件好事,在這樣的驚險中讓他的一生都可以回首體味,看到屬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最需要守護的是什么。每個人都不一樣吧。有的人是家人,有的人是理想,而李德善是道德上的良善,正如他的名字一樣。
6、這一次攤牌,一家人注定在長安城待不下去。只要我反對,他便絕不會去跟右相攤牌。可這么多年夫妻了,我一眼就看出他內心的掙扎。他是真的痛苦,不是為了仕途,也不是為了家人,僅僅是為了一個道理,卻愁得頭發全都白了。十八年了,他在長安為了生計奔走,其實并不開心。如果這么做能讓他念頭通達,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
???這個很有趣,這是李德善的老婆在被阿僮姑娘問到李德善是個什么人時,她自顧自說了很多,仿佛要把世人的不解和憐憫一并解釋完。不得不說作者給設的這個人設層次很高……一個民婦也有如此胸懷。這對枕邊人的理解,不就是靈魂伴侶嘛,好一個如此通透的婦人。一句“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讓這次世人眼里被發配的可憐在他們心中變得坦坦蕩蕩,心甘情愿。這愛情也著實讓人羨慕。有愛人在身邊,哪里都可以是家。
??總之,通讀下來暢快淋漓,雖然書中有些古語讀起來稍些費勁,但故事層層激人眼球,比偵探小說還過癮。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無奈、苦難、悲愴描述的不就是人世間的現狀嘛。我們都是這平平的普通人,為這生活和理想也吃了很多苦頭,人生中總是有很多痛苦,還有很多不甘,我們總要和自己和解,然后擦干眼淚,看向早晨的陽光,該去打拼再去打拼,不然心甘情愿的接受現狀也未嘗不可。找尋到自己想要什么,在迷茫中摸索出未來的路,一路能找尋到人生使命就很有奔頭了。得之我幸,不得也接受。這個世界有很多活法,人生還是用來體驗,也不必在意太多別人眼光,畢竟活在別人眼中怎么都不容易何必給自己那么多束縛呢。很多道理,真的是需要時間來理解和明白,每個年齡層都有權力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樣式,不是什么年齡就該干什么事,畢竟每個人的時間表不一樣,老天面向每個人的人生計劃也不一樣,能夠找尋出來最好。不過,怎樣都好,在良善的堅守下,做讓自己舒服也順帶讓他人舒服的事,大多時候甘愿忍受孤獨沒什么不好,還是找和自己內里相似的靈魂比較好,這樣不至于那么孤獨。對于上天給的各種,坦然接受,在危機中找機會,有勇氣接受一切,找尋到上天給你的每一個計劃,找到好的一面,繼續走下去,也就有勁了。
【篇3】長安的荔枝讀后感
昨天看完了一本很短的小說《長安的荔枝》。個人認為,三星半。
其實故事很簡單,一個叫李善德的小吏被迫在不可能的時間內完成把新鮮荔枝在楊貴妃生辰前,從嶺南送到宮里的事情,通過該過程,折射大唐官場的藏污納垢和底層民眾的生活與友善,特別是楊國忠通過其翻云覆雨手,巧妙地讓該耗資巨大的差事,變為國家分文不出,倒有巨額進賬。但是,能量守恒啊,總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而這代價就是百姓。
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趙貞吉的那句,“再苦一苦百姓吧”。
于是發生了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背井離鄉的逃驛事件。
其實立意很簡單,無非就是兩個,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楚王好細腰等等,不過放在此刻,到是有幾分值得玩味地方。那么多人的疲于奔命,最后只得到上峰一句,輕飄飄的,味道嘛“就那么回事”。其次,就是記錄歷史時普通人的視角,短短的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原來背后是李善德的破釜沉舟,是百姓的血淚,是路上的累累白骨,也是高力士與楊國忠官場勢力的互相傾軋,也是借著圣上所好,由此中飽私囊的官場現形記。
不過,問題一如既往,故事性弱了點,作者幾乎每本小說都很喜歡炫技,歷史,地理知識大量羅列。但也好,能學到蠻多東西的。除此之外還能看到每一個打工人的悲歌,甚至看到他做夢都被工作所折磨。還能看到一個職場現狀,比如因為老實沉默,于是大家在你不在時,集體讓你背鍋。比如,你如得了優勢,一定要注意團結,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否則你會被集體拋棄,注意職場注重團隊,而非個人秀場;比如,如何賣領導面子,以退為進等等。
最后結尾,我很喜歡,李善德一家因為得罪楊國忠被流放至嶺南,他就此過上田園牧歌生活。但是,把眼光放到歷史長河,十個月后,安史之亂爆發。所以,眼光要長遠,做好眼前事,無問西東。
同樣有此歷史色彩的就是水滸傳,他們那樣悲劇性的結局,高俅如何長袖善舞,也無法阻擋幾個月后的,靖康之變。
摘抄一段我喜歡的話,就是李善德怒而開懟楊國忠:“我原本以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我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從前一樣,茍且隱忍一下,也許很快就習慣了。可是我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殘碑旁,看著那荔枝送進春明門時,發現自己竟一點都不高興,只有滿心的厭惡。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沖動是茍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而同樣的表達,我看到劉瑜在寫民主的意識與文化時,也寫到“這種源于道德直覺的正義感有種令人敬畏的天真。你會發現,當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論的波濤平息、所有流行的趨勢過去,最終,這種無與倫比的天真還是會從水底浮現。它熠熠的光芒,還是會誘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篇4】長安的荔枝讀后感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或許是因為太過于熟悉,所以很少有人去琢磨荔枝是如何成功送到長安的?荔枝已送來,貴妃笑靨如花,所有面上的一團祥和,掩蓋了原本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實:荔枝三日味變,不可食,從嶺南到長安三日不可送達,就算是快馬加鞭到極限,任務也是完不成的。
《長安的荔枝》以一個小人物李善德的角度開始構思情節,他在上司和同僚的`設計陷害中領到了這次送鮮荔枝的任務,當上了所謂的荔枝使。到貴妃生日六月一日為止,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李善德的生命期限仿佛也只有了這幾個月的時間,他已知命運如此,最后終是死罪難逃,但還是試著放手一搏。“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也是這種很執著的想法支撐著他一步步艱難地想盡辦法去完成任務。
對于普通人來說,生活從來都不是詩意的,而是一步步算計而來的。運送鮮荔枝這樣的苦差事,無論擺在誰的頭上,都如晴天霹靂一樣,就算是歷經重重磨難,時間一到,命運之劍就會毫不留情地揮下。作者的文字讓人很有代入感,荔枝保鮮法和轉運荔枝路線的各種實驗,穿插著與峒人、胡商、義仆的故事,一層層地推進,讓人理解在險境中求生存的其中滋味。
李善德苦心計算,送一次荔枝需要多少馬匹?多少騎手?多少巨資?而這些經費該從哪里支取?官場的黑暗,內外矛盾層層交織在一起,聰慧的李善德從逃驛的帳本中看出了端倪,至此,對于官場之道身心俱疲。我不認為現實中的李善德有膽量和位高權重的楊國忠據理力爭,一語道破其壓榨貧苦百姓,并借荔枝轉運一事大賺一筆的玄機。也許這就像生活一樣,處處留下潦草的墨跡,身為小人物,實在難以改變黑暗的人間疾苦,只是努力地追求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
我喜歡小說的結局,流放到嶺南也許是最好的結果,給予了李善德機會可以用行動來彌補對峒人的虧欠。因為是小說,所以有這樣善意的安排,真實的生活中,有多少事只能在心靈深處留下污黑的墨跡,再難改變。小說能遂人愿,真是一件暖人心的事情。
【篇5】長安的荔枝讀后感
觀長安的李善德,就像看到自己。
李善德在長安混一個九品小官,混了十八年,才好不容易貸款買了一處偏僻的房子,當上了房奴,本以為下半輩子安安穩穩繼續摸魚還貸,卻不想,圣人一拍腦門要吃“鮮荔枝”,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辦不成的差事,誰也不想找死,于是這個鍋就讓請假的李善德接了,像不像職場中的你我,開會的時候分任務,最難的活兒誰也不想干,于是誰不在給誰干。看到這里,我感覺作者是很懂職場的。
在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吃到空運而來的鮮荔枝,但是在古代,沒有保鮮技術和飛機,如何能讓圣人吃到鮮荔枝呢?給圣人干活兒,沒干好,可是要死人的。與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李善德將任務一項項拆分,用實踐經驗來測試荔枝到底能運到哪里,到底能保鮮多久,十一天,實驗的結果是十一天,他一個微不足道荔枝使能調動的力量有限,如果能調用整個朝廷的資源,用最快最好的馬、用冰塊、竹筒等保鮮,十一天保管能將荔枝送到長安。這道送命題,想不到李善德竟然解出來了。你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嗎?不,你解出來了,反而讓一部分人不高興了,他們都等著你死,但是你卻活了,李善德,你太能了,就顯得他們無能了,于是職場黑暗就來了,派殺手的、搶功勞的,而此時出現了一個“馮元一”,兩次在絕處給了李善德逢生的機會,他到底是何方神圣,為何總能恰到好處的拯救李善德呢?最后的大揭秘,原來他是圣人身邊的高力士,在權力中心的人物,這整場戲,也許都是他一手策劃,這就像他的一盤棋,李善德是一枚很好的棋子。
在職場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老板實現利益的棋子,棋子應該時刻關注自己能給老板帶來的價值,因為一旦失去價值,你就會變成棄子了。自從疫情以來,年年大廠裁員風波,我們看到的大廠裁員,至少他們還拿著豐厚的裁員補貼,數不清的小公司裁員,我們連看到的機會都沒有,那些員工也許連正常工資都沒拿到。有人不甘、有人控訴,但是情緒的宣泄和法律維權之后,生活還是要繼續,下一個飯碗在哪里?還是靠自己去爭取。自己的生活,從來不能依靠老板的良心和感情,畢竟,職場不適合談感情,合同是純粹的利益關系。
長安的李善德,為了完成工作,他失去了兩個最好的朋友,阿僮和蘇諒,這兩個人物,是城人看不起的桐人和胡人,但是他們卻在李善德最無助、最人微言輕的時候提供了幫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李善德拼盡生命、失去一切完成了“鮮荔枝”這項艱難工作,但是他卻不快樂,他的良心讓他沒辦法接受這項榮耀從此飛黃騰達,于是,他像一個熱血少年那樣,大聲說出了心里話,那些憤怒、不平,毀掉了他的職場和前程,甚至有可能會毀掉他的生命,但是他不在乎了,因為他是一個人,他不是機器。一個人活在這世間,不是為官場、為權利、為金錢而活,他為的是無愧于心、無愧于家人朋友。
我想,像李善德這樣的人,是注定無法飛黃騰達的,他太懵懂無知,看不透官場的利益牽扯,他也不夠狠心,舍不得患難友情。他就像無數個你我一樣,拼盡全力,也只能碌碌無為。但我想,在嶺南種荔枝的他,是幸福快樂的,有夫人女兒相伴,等荔枝都種好發芽了,阿僮一定會原諒他的,到那時,他們還能一起飲酒,那封信,蘇諒一定會收到的,這一世,應該能化解仇恨恢復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