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賈平凹的讀后感篇1
書評就不寫了,因為不會寫,也寫不好(這句話我說了很多遍)。像筆者這種才疏學淺的人,寫書評寫不好,不如專業人士。
綜合網上的評論來看,女權主義者,喜歡給《極花》扣一個“可憐農村光棍男”的帽子。有些人讀書是讀得很細致,比如書里面把人販子描寫成一個有文化知識的人——這一點我沒注意。書里面把“蝴蝶”這個角色描寫成一個文憑不高的無知少女,然后有人根據這一點,說賈平凹對女性充滿歧視。問題是,賈平凹難道把被拐賣女性描寫成一個有高文憑高智商的女性,就合適么?當然更不合適。
總得來說,《極花》只是賈平凹描寫社會現象的一部作品,該貶的貶,該揚的揚。不知道這是否算是一種“自然主義”表達方法,也就是說,作品只是描述現象,而沒有提出更多其他的問題。也沒有解決辦法。
文學作品當然不能解決問題,不可能在作品中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當作品提出一個新問題的時候,就能起到解決問題的效果。比如校園欺凌,我可以把某些人的“小題大做”等觀點寫進去,這本身就從側面來告訴讀者一個解決校園欺凌的辦法——雖然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為欺凌這件事是不可能完全解決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欺凌。
所以,從《極花》這部作品看,我覺得老一輩作家對當下發生的事情,是沒有能力想到什么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的。為什么說《極花》沒有提出什么新問題來呢?因為這部小說只是描述了一個現象,農村是貧困的,這個不用作家說,大家也知道。當然不知道的是,那些貧窮的農村人,是如何對待一個被拐賣的女性的。小說里面描寫了被拐賣的婦女,被殘酷虐待的一面,這算比較新鮮的。
其實我覺得不只是老一輩作家,就算80后作家,寫小說也是單純地揭露丑惡現象,并沒有提出新的問題。比如文壇眾星捧月的“雙雪濤”,他也只是描寫了一下改革開放后,東北的下崗潮。然后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本身作家的父輩就是受害者),以及對正府(諧音)的不滿,僅此而已。
賈平凹的讀后感篇2
“賈平凹年度最新長篇小說,寫被拐賣的女子胡蝶,也是寫作家內心的恐懼與無奈,更是寫作家對鄉村淪落的擔憂。”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給的推薦語。版本是20xx年的版本,推薦語應該也是應對當時的。
20xx年,我在讀大三、大四,幾乎算得上是拐賣婦女兒童案件被曝光最頻繁的階段。這部作品,也算是應時而作。
小說里的女主人公胡蝶是城市里一個底層女孩。父親早逝,母親靠收破爛生活。胡蝶出生在社會底層,卻被上帝饋贈了一副美好的皮囊——纖細的腰、細長筆直白嫩的腿、小巧而立體的臉。她生長在堆滿廢品的破舊出租房,卻向往著外面的世界。她穿上別人施舍的小西裝、賣掉母親收撿來的兩架子車廢品才換來的五百塊錢的真皮高跟鞋,還有母親不知是出于心疼還是愧疚為她買來的一條嶄新的褲子,放下頭發,邁上內八字的小碎步,成為了自以為是的“城市人”,踏上追求美好未來的“富貴路”。因為幼稚,因為無知,因為虛榮,所以災難總是來得更加水到渠成。一個簡單的騙局,就把這個賺錢心切的漂亮女孩帶到了荒無人煙的大西北,一路暢通無阻就被送進了黑亮的窯洞,成了黑亮買來的媳婦——一個“年輕漂亮”“讀過中學有文化,還是來自城市的”媳婦。
黑亮是一個住在大西北窯洞里的青年男人,一出場的形象似乎沒有那么可人,烏黑的窯洞,一張貼在墻上卻被刀砍了無數道的美女畫報。
我問黑亮:你貼的?
他說:我想要她。
我說:你想要她你砍她?
他說:我恨那女人不是我的。
我唾了他一口,啊呸,不是你的就那么恨嗎,這世上不是你的東西多了!
一個長久單身,深受娶不到媳婦陰影威脅,靠美女畫報擁抱性幻想,卻又因為得不到畫報上那樣的女子而痛恨女子,以致于用刀一遍遍砍美女的“脖子到腳”。讀著,便覺驚心,這是怎樣一個陰暗、暴虐的男子。
可隨著胡蝶的出現、存在,這個第一印象可怕陰暗的男子卻漸漸變得溫情起來。
我呸地一口唾在他臉上:家家窯口立那個東西,活該你們這里光棍多!黑亮卻咬著牙說:啊,我日他娘!我說:你罵我?!他說:我罵城市哩!
黑亮見我臉色不好,避開了話題,從箱子里取了一沓剪紙,說:門窗是有些硬,我給你貼上紙花花就顯得柔和了。
我吃或不吃,他最后都是笑笑的,說:那你在,我去店里呀。
面對這個花了自己三萬五千塊錢買來卻根本不配合自己傳宗接代的胡蝶,他表現出來的更多不是痛砍美女畫報般的暴虐,而是出奇的耐心。新婚之夜,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己慶賀,暢飲新婚酒時,胡蝶逃跑。面對逃跑又被抓回的胡蝶他沒有任那些醉漢們為所欲為,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己對胡蝶獨一無二的所有權,“他掀開了幾個人,沖過來撲在我身上,他覆蓋了我,仍在喊:都住手!住手!”雖然是一場源于交易、買賣的婚姻,甚至都不能算作婚姻,可他渾身上下卻充滿了一個男人保護妻子應有的英勇。他面對外人的剛,與在胡蝶面前的柔,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沖擊感,如果不是因為起源的罪惡,這幾乎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好男兒形象。
胡蝶在這個黑暗的窯洞里從逃跑、破壞,到那一夜,被六個男人五花大綁綁在了條凳上,由自己的“丈夫”黑亮以強暴式的殘忍交配懷有了身孕。人都說,孩子就是母親的命。胡蝶對這個孩子,從痛恨到接受,甚至在孕期主動地和黑亮發生了第二次關系,這是第二次,卻是胡蝶的第一次性愛,是胡蝶面對不幸命運的認命。她認了。她的宿命或許真的就在這里。她開始像一個普通從農婦一樣開始操持家務,甚至開始在黑亮這個有頭腦有能力長相英俊并且疼惜妻子的男人的懷抱里淪陷,開始擔心、依靠這個男人。如果,相遇的起因不是一場婦女販賣,這應該算是一段不錯的佳話,甚至比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因愛情而結合的婚姻要幸福得多。
我甚至在想,胡蝶縱然長相不錯,可一個城市里出身社會底層、僅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在城市之中又能覓得一個怎樣的男人?幸福的幾率又有幾何呢?更不要說遇到黑亮這樣一個溫情又佼佼的男人?
可,開始是錯的,后來怎樣也都是錯的。自己是一個被拐賣來的女人,母親不知道自己的下落,自己也不知母親死活,這是胡蝶心中永遠的刺。胡蝶最終還是撥通了房東的電話,消息還是傳了出去,母親最終還是帶著記者和警察找了過來。認親、解救,一場鬧哄哄的戰斗下來,胡蝶被順利解救。自由了。胡蝶自由了。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媒體宣傳、問詢打探、流言蜚語……胡蝶真的自由了嗎?她的母親因為她在那個罪惡的地方已經生了孩子而怪罪她,可是該怪罪的是她?還是那個孩子呢?似乎都不是。那是黑亮嗎?一個男人,一個青年男子想有一個妻子,有一個家,為一個家而奮斗努力有錯嗎?
所有的人都沒有錯,所有的人也都似乎回到了本位。胡蝶的母親為她在遙遠的河南尋了一個跛腿的男人。
回家了,自由了,胡蝶卻哭了,“吸著鼻子哭,哽咽著哭,放開了嗓子嚎啕大哭”。母親安慰“不管怎樣,咱這一家又回全了,你有娘了,娘也有你了”。胡蝶可著嗓子喊“我有娘了,可兔子卻沒了娘,你有孩子了,我孩子卻沒了!”
沒有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她的家,她的尊嚴,她的自由,她的幸福。
很久以前,在看到女大學生失蹤、被拐賣山區的新聞時,我曾一次次問自己,如果這樣的人生悲劇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如何選擇?逃?還是死?
我給自己的答案卻是活著。盡可能幸福地活著。扎根在怎樣的泥土就綻放怎樣的花朵,這樣的隨遇而安似乎要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奉者唾棄,但我卻相信,在苦難里,泥濘中,唯有堅守、心的堅守,才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幸運和幸福。這本《極花》的宣傳語中說,這部作品寫的不僅是被拐賣的胡蝶,還有作家內心的恐懼與無奈。我們大概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必然存在一定的恐懼與無奈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恐懼和無奈?我想,引起恐懼最根本的原因或許就是我們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與畏懼。而無奈則源于外在或內在因素的無力改變。既然不確定,就不妨盡人事聽天命,把努力的主動權全然把握,把結果的定奪交由天命。而其他,既然無力改變就不如放松心情,隨遇而安,把用來恐懼與無奈的心思更多地花費在努力上。說不定真的可以有個叫做“上帝”的存在不愿薄待了你,多送你幾分幸運。
賈平凹的讀后感篇3
這幾天,我讀了《賈平凹散文精選》這些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讀了《落葉》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也是一個不可泯滅過程。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不可捉摸的內容,而各自完成著它們各自的存在。
《看人》讓我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會那么狹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淺了。也不會為了蠅頭小利去勾心斗角,還不會因為一時榮辱而狂妄火消沉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丑石》。作者家門前有一塊大石頭,這石頭很丑,一點用都沒有,有時還會讓人絆倒,所以人人都討厭它,希望把這不吉利的東西搬走。有一天,一位天文學家被丑石吸引了。經鑒定,這是隕石,已經落下兩三百年了。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恥和丑石的偉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偉大。這篇佳作,被作為“身處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道理:認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質。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確很丑,但它是以丑為美,而我覺得它的美更是價值之美,內在之美。丑石不屈于誤解和寂寞是因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們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誤解、誣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視。但我們同樣有自尊。
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許多的“丑石”。表面上一無是處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現出來,卻是很優秀的。我們村里就有這樣的一塊“丑石”,他是位個子高高的男生,沒什么方出類拔萃。可再一次校藝術節閉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還不錯。他那瀟灑的動作,使我們對他刮目相看。這正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再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馬路清潔工。在炎熱的夏天,許多人拿著棒冰待在涼爽的空調室里,清潔工卻拿著掃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為的是讓我們城市干干凈凈。清潔工和丑石,一樣是默默的承受,認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無奇,不代表自身沒有價值。
賈平凹的讀后感篇4
幽蘭
花了三天時間,將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極花》讀完了。如果沒記錯的話,這篇長篇小說,前面兩頁已經讀過兩遍了,但最終還是以讀不下去和靜不下心來而告終,但這次,我堅持讀完了,感觸頗多。
算上這次,開頭已經被我讀了三遍,但這次徹底地讀明白了,也理清小說的思路了,這也算是一種收獲吧。
這是一篇以一個被拐賣女孩的視角寫的小說,因為自身文學功底有限,對于作品的結構和構思還是不敢妄加評論的,只能靜靜地把它讀完。讀完之后,合上書頁,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因為這篇小說,讓我想到了一部叫做《盲山》的電視劇,內容是如出一轍。都是講述的關于人口拐賣的事情。
小說《極花》中,被拐賣的是一位名叫胡蝶的女子,她和母親到城市租房收拾破爛,一直是農村出身的她來到了城市,認為自己就應該是城市人,一定要在城市里生存下去。在出租戶里,她也遇見了自己心儀的青文,房東大伯的兒子,但始終因為自己是農村人,青文是城市人而感到自卑和害羞。就是這樣一個單純,人生閱歷尚淺的女孩,為了找一份工作,而被人販——所謂的王總,被騙至酒店,最后被賣到一個周圍都是連綿起伏的山脈的小村莊里。她被關進窯洞里,這在胡蝶的生活里是不曾見過的房子,陰暗、潮濕和極其陌生……這里的一切,讓她不斷地吼叫、叫罵和反抗。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外面的人也就是買她的人根本不理會她的反抗舉動。胡蝶是孤獨的,她只能看鹼畔上的`白皮松樹,看樹上棲息的烏鴉"噗嗤噗嗤"地往下拉屎。我想,這對于自由的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而在胡蝶的眼里,它們是用來排除解憂的。
胡蝶每天被鎖在潮濕、陰暗的窯洞里,村里的人都很高興,因為黑亮有媳婦了。而沒有媳婦的男丁也在花錢找人買媳婦。在這個閉塞的村莊里,好多人的媳婦都是花錢買來的,有的因為不愿意呆在這里,企圖逃跑但都被抓了回來,甚至弄殘他們;有的是生下了孩子,就認命了,不再有逃跑的念頭,一輩子就呆在了這個封閉的小地方。而胡蝶也是如此,逃跑沒成功,被捉回來關進窯洞,并且穿上鐵鏈。直至被幾個愚昧的村里人強壓著與自己的丈夫(買家)發生實質性的關系才得以自由。她是如此地痛恨這里的一切一切,可是又不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是一個什么樣的山村,根本無法與外界聯系,只能在這里度日如年。后來的結局就是同其他被買來的媳婦一樣,認命了,在這個地方懷孕生子和扎根。
看到這篇小說,心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山村,這里的人怎么可以這樣無視法律;怎么可以如此大膽地買賣人口。同時,為小說中的胡蝶感到難過,一個讀過書的人,就這樣被糊里糊涂地騙到這個偏僻的山村,面對周圍的山,根本無處可逃,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一種怎樣人生境遇。
看了小說后記后,真沒想到,在這樣一個和平的社會下,竟然存在著如此不齒的勾當。每年又有多少婦女和兒童被拐賣,想想真是痛心至極!電影《盲山》也是如此,拐賣、反抗、強迫和認命……
希望和平社會下,不要再有這樣不齒的勾當發生……
賈平凹的讀后感篇5
賈平凹《風雨》是一幅寫景的敘述散文。作者借助于描寫西北小村落里那些易見的景物在一場風雨中的千姿百態而表達了對社會不正之風的深惡痛絕。風雨,從來都是一個極其平常的自然現象,但在中國文學里,風雨則一直隱喻著一些國家的變故,政治風暴,或是政策運動等,像什么有名的整風運動啊,金融風暴啊,風頭,風聲什么的。中國古詩里有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想必大家對這個詩句是在熟不過了吧。如果從這層意義上來講,那么再看這篇散文的意思則全出來了。
《風雨》一文開頭是"風來了",大片的樹林感覺到了,所有人都感覺到了,于是作者宏觀上看到了風吹的樹林鼓了再陷,陷了再鼓。接著作者把視角切到了細小的物體身上,垂柳條風在風中無助地亂舞著;楊葉也展示著它的兩面性;墻頭草一樣的蘆葦也會倒伏下來了,在尖銳地高叫著,那叫聲必定特別刺耳吧;農家的白羊被風雨聲驚嚇的掙斷了牽線亂跑起來。出門找羊的小女孩的尖聲哭泣也無法阻止風雨的呼嘯。做為攀附性極強的葡萄蔓也無法逃脫過這風雨的襲擊。寫到那些討厭的蒼蠅則更加詼諧了,這風雨一過,那些蒼蠅則還會繼續飛出去為非做歹嗎?作者寫到被風雨吹落的鳥窩時,我眼角濕濕的。看到過城市的拆遷所謂的釘子戶時的情景,那些巨大的挖掘機將巨手伸向那些房屋時老人孩子哭天喊地的哭叫聲,到最后竟然暈了過去,但房子最終還是被強拆掉了。因風而貼在墻上的那些廢紙。東墻上貼,西墻上貼。這樣的杰作在中國的大小城市的街頭巷尾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那些涂在墻上百無一用的廢話往往是因為風聲而撤了貼,貼了撤。作者最后寫到了人,活生生的老人。這場風雨的來臨對于那些不懂世事的孩子來說則完全給了他們一場嬉戲的機會。而操勞大半輩子的老人家腿上的風濕,那痛,因為這場風雨的來臨顯得更加尖銳,或許這就是作者的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