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改革開放史觀后感【三篇】
改革開放史觀后感篇1
?100年滄桑巨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創造了東方奇跡,100年翻天覆地,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唱響最嘹亮的中國夢之歌。作為一名黨員,我為100載黨的輝煌歷程自豪,我為100載黨的豐功偉績驕傲!1921年,那時的中國正處于風雨如磐、長夜難眠的黑暗年代,列強侵略、軍閥混戰、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成立的。猶如春雷一般,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拔開了數百年來籠罩于千萬仁人志士心頭的迷霧。共產主義的偉大旗幟點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從此,炎黃子孫們的理想有了歸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導航人——中國共產黨。猶如悠悠長夜下燦爛的燈塔,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前進的方向。從此,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光明和希望。100年來,中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從建黨之初的五十幾名黨員,逐步發展成為在全國執政六十多年,擁有七千八百余萬黨員的大黨。這10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這10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領導我們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發展,實現了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巨大飛躍。這100年,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飛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與日俱增。這100年,是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斷艱苦奮斗、發奮圖強的100年,是為完成肩負的歷史使命而不斷經受考驗、發展壯大的100年。追溯黨100年來的發展歷程,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無愧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憶往昔崢嶸歲月,展未來任重道遠。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以時代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要把實現自身的人生追求同黨的事業、國家的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積極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胸懷祖國,扎實工作,與時俱進,真正做到心系群眾,服務群眾,為實現我們的偉大的中國夢凝聚一份力量!
改革開放史觀后感篇2
上海市委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以來的第三次集中學習,市委書記李強主持會議并強調,學習改革開放史,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更好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以敢闖敢試的精神狀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闖關奪隘、攻堅克難,力爭形成不一般的改革開放成果,為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史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正是由于改革開放,新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由于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不斷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開放,我們在世界上把社會主義的旗幟舉住了、舉穩了。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人民實現了富裕。從1978年到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提高到超過100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OP從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基本為零,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歲。所以,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踏入中等發達國家的門檻,使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如果說,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么,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辟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在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這期間改革開放每前進和深入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明確和清晰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逐漸形成,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當然,改革開放也是有成本和代價的。沒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從長期看改革會讓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會讓一部分人承擔代價。改革是一場試驗,凡試驗都可能有對有錯,有成功有失敗。每一階段改革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突出的矛盾,但同時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與時俱進的過程。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所以,通過學習改革開放史,我們要敢于迎難而上,突破攻堅,掀起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熱潮,奮力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跡。
改革開放史觀后感篇3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盤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改革開放,見證著中國的大國風范,王者姿態!
改革開放之溯源。
“改革”一詞由來已久,自春秋戰國時就已被韓非子提出,《國語·魯語上》中就有:“改革,以更功具,以新政要。”就是要用改革來革除舊的生產工具,更換進攻所用的器具,以創新政治綱領,用改革來促發展。
那么,時隔兩千多年,改革一詞,從未褪色,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興衰。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農奴制改革,日本天皇的明治維新……不計其數的改革都促進生產力的極大提高。那么,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仍然以高昂的激情來對待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至今日它仍是一個閃光點,廣泛應用于中國的實踐中區,改革開放歷史已經久矣。
改革開放之幾多滄桑。
中國于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以革除舊的生產關系,促進新動力,新時代的到來。但改革開放曾一度進退維谷,停滯不前。當時,中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當改革開放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現在,面向未來,發展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內的一些頑固派堅決反對,他們用保守的眼光看問題,不愿敞開國門,不愿與世界交流,并以高壓態勢提出要打倒這股開放的勢頭。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順應社會潮流的,是難以阻擋的,如同春起之苗,以其迅猛之勢突破舊的囹圄,開拓新的發展道路,最終鑄就了中國的新輝煌。
改革開放之勝利曙光。
經歷了幾多滄桑,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新的篇章。中國在改革開放之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20峰會在杭州的成功召開,一帶一路建設譜寫著新時代中國的絢麗多姿,亞投行的建設彰顯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眾多非洲鐵路的援建凸顯著中國之大國形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迅猛的發展勢頭。是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這頭獅子覺醒,它就屹立在亞洲的東方,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中國改革已使中國崛起,使中國傲然立于世界之巔!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改革開放,一路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