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怎么寫比較合適?
原標題:讀后感怎么寫比較合適?
閱讀名家作品,不僅僅是讀,更要在讀后完成寫的任務。
寫一般分兩方面,一是模仿書中技法寫自己的事情,二是寫讀后感。
讀后感對于5-7年級的孩子最為痛苦,他們能輕松寫自己的事情,但寫不來讀后感。
最近帶孩子們在楚才塾讀書會讀國際大獎小說《雷夢拉八歲》,其中第七章《小病號》和第八章《精彩的報告》,提到的正是讀書報告,也就是讀后感。
朋友薩拉帶來老師對讀書報告的要求——
她說我們用不著把整個故事講一遍,她已經聽過好幾遍了。
姐姐碧翠西給的建議是——
老師們總是說不要去復述故事,然后半數的學生都會這么結尾:“要是你想知道后面發生了什么,就來看書吧。”還有一些會說“看完這本書,否則我就揍你。”
看到孩子們第一次提交讀后感,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1.題目不符合
題目就寫著《讀后感》,根本看不出讀了什么書,觀點是什么。一般的讀后感,可以用兩排題目來完成。第一排是主題,表明你的觀點,對書的看法(人物、事件、寫作手法等)。第二排是副題,先用波折號,然后寫讀《XXX》有感。
比如——
一個人是如何墮落的?
——讀《駱駝祥子》有感
2.復述書中內容
讀后感,就要談讀后的感想,可一些孩子在復述故事,把書中大段內容抄在上面,變成了精彩段落摘錄或故事梗概。
3.不聯系自身
寫讀后感,需要完成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同時產生感想,然后聯系自身情況,映射到自我身上,更好地讀懂世界,讀懂周圍一切。
但一些孩子根本沒寫,只是在文章最后來一小段感想就結束了。
比較合適的讀后感應該怎么寫?
我覺得可以用“三七原則”來思考和操作。
三,指書中內容所占的比例;七,指感想觀點和聯系自身。
“感”分兩部分:一是看到書中的某些片段和場景,發出自己的感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從中要有所收獲。這種感,比閱讀理解的答題要復雜和深刻。二是聯系自身,想起類似的人或事,他們將繼續影響你我。當然,如果自身沒有相似的,也可以不寫,但可以延伸到自己曾看過的書,讀過的故事等上面,讓自己變得遼闊。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重點放在“感”上,而不是“讀”。只有真正“讀”懂了,才有“感”。
如果對讀后感,還不是特別清晰,可以讀讀文章最后面的兩篇讀后感,這是孩子們在課堂完成。他們讀進去了,思維的深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這個寒假,湖北省外文書店楚才塾,我將帶著孩子們讀這些經典名作,學習如何模仿技法寫文章和寫讀后感。
國際大獎小說:《外公是棵櫻桃樹》《蘋果樹上的外婆》
主題:感受人間最溫暖的愛
閱讀書目:
《外公是棵櫻桃樹》(意大利安徒生獎)
《蘋果樹上的外婆》(奧地利國家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獎)
招募對象:4-5年級
時間:13:30-15:30
(年前年后各一期,若遇疫情就轉網)
理由:每一個孩子的書架上,都應該放上一套優質的國際大獎小說。
因為,國際大獎小說集合了各個國家知名的兒童文學獎項。它們的共同點,是能滋潤孩子的心田,促進心靈的成長。在擔心“有毒”書籍傷害孩子身心的情況下,這套書對于孩子的閱讀、寫作和文學鑒賞能力的發展,都會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名家作品:沈從文《從文自傳》《湘行散記》
主題:讀懂人性的那種美
閱讀書目:《從文自傳》《湘行散記》
招募對象:5-7年級
時間:8:20-10:20
(年前年后各一期,若遇疫情就轉網)
理由:這是丁丁老師最崇拜的一位作家。這位小學都沒有畢業,連標點符號也不會用的人,只身跑到北京,用一支筆打下了文學天下,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寫出了幾十本小說散文,還當上了大學教授。
沈從文的經歷可謂傳奇,這種傳奇的經歷給了他豐富的創作素材,讓他的作品讀來感覺特別新鮮。但更可貴的是他的文筆和品質,就如水一般溫情,源源不斷地滋潤著一批又一批的文學愛好者。
國際大獎小說閱讀(4-5年級)
善待別人
——讀《喜樂與我》《喜樂季》有感
朱師齊 武漢市漢陽區墨水湖小學四年級
《喜樂與我》《喜樂季》是兩本“喜樂”書,主要有三位人物,分別是馬提、賈德和約翰醫生。他們性格清晰明了。
馬提,是書中的關鍵人物,正面人物,一個善良的小男孩。
賈德,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出場就兇狠殘忍。他在童年中沒有好的教育,再加上經常挨打,產生了童年陰影,把火氣撒到了動物身上,但從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
墨菲醫生,一個善良的人,馬提成長路中的一盞燈。他告訴馬提:狗的兇狠不是來自于本身,而是來源于生活環境,它們遭受虐待,被拴住,和賈德一樣,為了自保而變得冷酷無情,所以我們要善待它們。
墨菲醫生是馬提的人生導師,在書中四次交談一再告訴馬提:要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善待別人的人。
當小狗喜樂從兇狠的賈德家逃出來后,遇到了善良的馬提。馬提私藏狗,引發了沖突,后來喜樂還受了傷。馬提正面求助賈德,用一系列苦難勞作換回了喜樂。在跟賈德相處的過程中,馬提付出了很多,賈德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一開始,賈德悠閑地休息,看著馬提幫他干活。后來他倒水給馬提喝,可以看出他在改變。最后,在大家的熱心關心下,受了重傷的賈德一點點恢復健康,也在一點點改變了,不再閉門不出。他曾經的獵犬喜樂也給了回應,敢跟他表示親熱。正是這份善待,改變了大家;正是這份改變,才讓社會更加和諧。
賈德之所以有改變,因為小鎮村民們善待他。一個鎮人的善良感動了賈德一個人。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雖然接受一個不喜歡的人或物,心里上有一個過程,但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善良,相信也會改變別人的。
我自己,就特別討厭狗的,每次見到都會拿起石頭砸過去。讀完這兩本書后,我嘗試著再碰到狗,不再認為兇狠是它的本性。如果我善待它,博取它的信任,它應該也會相信我。畢竟,我一些同學家里就養有狗,他們都說狗是很善良很懂事的。
一個小男孩與狗的相遇,改變了大家,改變了一個有童年陰影的“惡人”——賈德,也改變了我對于一些人和事的看法。
名家作品閱讀(5-7年級)
謊言,虛假的一生
——讀高爾基《童年》第九章有感
趙梓言 武昌中華路小學六年級
他自殺了,死在了一個下雪天里。
在他死前,手中還拿著一個十字架,似是在懺悔他這一生。
這是高爾基《童年》中彼得伯伯的命運。他是個小偷,而后偽裝成了車夫。他的一生都充滿著虛假的謊言,書中這樣描寫他——“他像是一個為了逗笑裝扮老頭兒的小孩”。
他仇恨貴族,因為他過不上那樣的生活,在仇恨中選擇當小偷來作為出路。年幼的“我”向老爺頭頂上啐唾沫,他便穿上過節的衣服,夸“我”做得好。全因對方是貴族老爺,是他所痛恨的人,他連基本的對錯都不顧了。
“我”結識了上校的三個孩子。我們很友好,玩得也挺開心。但彼得伯伯認為他們是少爺,是毒蛇。這讓“我”感到非常反感。后來,憂郁呆癡病愈來愈犯得勤了,最終畏罪自殺了,他那啞巴侄子一點兒也不啞。
有人認為他可憐,而我認為并非如此。
彼得伯伯讓我想起《城南舊事》中的小偷,他年輕時游手好閑,花光了家里的錢,母親的眼睛哭瞎了。長大后他后悔了,卻又無能為力,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偷東西,為了能夠供弟弟讀書,讓他有好的未來。可最后,小偷還是被抓了,將他弟弟出國讀書的夢想打碎得一干二凈。而彼得伯伯不正是如此嗎?
他們本都可以在偷過第一次后收手,可他們都沒有這樣做,最終還是害了自己。他們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來填補起自己的過錯。正因為不悔改,心中充滿了仇恨,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怪在別人身上,怪社會,他才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當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九了,當扮演的角色時間太長了,他甚至都要忘了,忘了哪個個真實的自己,哪個是虛假的自己。
我可不想成為那樣虛偽的人,過那樣虛假的生活,不希望讓謊言圍繞著自己。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活出自己的色彩,即使遇到困難,但只要努力去做,相信終會見到陽光。
恭喜 朱師齊 趙梓言同學作文
入選丁丁老師公眾號
各獎勵稿費30元
截止目前丁丁老師共發出653筆稿費
愿大家拿著“最有溫度的零花錢”
繼續寫出“會呼吸的作文”
丁丁老師閱讀冬令營正在報名中
請傳2-3篇孩子的寫人寫事文章到下方二維碼,或者傳給下方任意一位老師,丁丁老師會根據孩子文章水平給出合適的班型建議。
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咨詢電話(微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精選】有關于教育培訓方面需求的推薦這個網站教育培訓https:///舟舟培訓網是一個專業為教育培訓機構、培訓班、輔導班提供招生代理,可以免費發布教育培訓信息,為中國萬千莘莘學子提供優質培訓機構、在線學習、交流資料下載等一站式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