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潼關之最》讀后感
潼關縣文化和旅游局 章巧
一本厚厚的《潼關之最》放在眼前,書已讀過半,潼關的山水人文在腦海中不斷涌現。于是,整理起我與潼關的淵源。
這里并非我的出生地,在十六歲之后我把喜怒哀樂留在了這里,從此,這里便也是故鄉。
每一個晨起,我穿行于這不算擁擠的小城,不繁華,卻也很愜意。
在這里,巍峨的一覽樓使我閱盡天下第一灣的奇偉;蜿蜒的廊橋陪我丈量潼關故事的漫長;古渡口的紅柳和我一起等候著黃河承載的歷史洶涌而至;四知堂關西夫子樹立起我心中的燈塔,還有秦王寨的泉水和玫瑰……陪我每一個日升月落,春去秋來。
在這里,偶爾一聲潼關老腔,傳遞出黃河人的豪邁與奔放,我似乎聽到那年船夫的號子聲,如河水般悠長的黃河文化在我腦海中延展開來。溝溝壑壑在這里算是常見,康熙與乾隆親題的“第一城”“第一關”,以及潼關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是詮釋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文化;烽煙傳訊,戰馬嘶鳴。馬超刺曹、哥舒翰兵敗潼關、或者南原大戰等大大小小的83場戰爭,讓潼關在歷史上刻下兵家必爭之地的印章;那一回,暮夜卻金,兩個人八個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看似簡單卻鏗鏘有力的言語讓數不清的人鑄就清白之心。
在這里,我可以慢品飽含戰爭文化的美食。師傅做餅時搟面杖有節奏地敲打,還能為鍋里溢香的鹵肉伴奏,讓其增加更多的滋味。一口咬下去,餅的酥脆與肉的濃香陶醉我的味蕾,若就著醬菜,再喝一口鮮香的鴨片湯或者鯰魚湯,讓人瞬間萌發一句最近比較流行的感慨“人間值得”。
在這里,吃飽喝足之后,我可以去看看古樸、幽靜的水坡巷,回味曾經繁華的商賈鬧市;信步蜿蜒曲折的十里畫廊,聽聽黃河與華山的對話;徜徉濕地公園,密布的蘆蕩,聚集的鷗鷺,在夕陽的照耀下給這片黃土地增添幾分浪漫。東山上高亢的鑼鼓聲,喚醒我身體里久居的懶惰。去吧,去到東山走走。化著濃妝,各種造型的背芯子、跑竹馬和踩高蹺的人兒,來回穿行起舞,那場面似乎在告知來此的人,潼關該有的勇敢與熱烈。
在這里,我也可以安然靜坐于街角的城市書屋,打開一本久掛于心的書籍,在字里行間感知生活的方向,再用生活去解讀字里行間的含義,讓人間煙火氣與詩和遠方不再悖逆。抑或搜尋關于這里的傳說,有的時候呀,傳說不僅僅是傳說,是這方土地上的人們對于美好的寄托。譬如,女媧在此摶土造人;夸父逐日、棄杖桃林,讓久遠與當下融為一體,讓歷史與未來互相映襯。
人的思維習慣于停留在過去的輝煌中,在其間品味已經久遠的榮辱興衰。在這里,說起潼關或者寫起潼關,第一時間想起的是潼關的歷史底蘊,偶爾會忽略免費公交穿梭而行,城市書屋臨街而設,生態農業逐日興盛,三園一街愈發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文化積淀。在我看來,過去固然重要,當下亦不容忽視,未來更需要放眼。無論是在我們腦海還是眸底,或者筆尖,潼關的當下更應該光芒四射。這并不是夸張與吹捧,只是不讓這方河山的壯美被平庸淹沒,也許它并不完美,卻足以慰藉你的一生。
無須標榜我有多么熱愛這方水土,只是如今我更愿意去深刻理解這里的山水人文。歷經數十載的四季輪回,于我而言,除了這里都是他鄉,是我老有所依的底氣與久別的魂牽夢縈。每每這個時候,心中升騰起的驕傲,讓我總想把這里的故事說與人聽,可我又無法一一講出,因為我知之甚少,不足以表達秦之地,潼之關的厚重,但今天我卻可以推薦《潼關之最》。
【廣告】打個廣告抖音http://www.doushuaigong.cn/為您提供短視頻剪輯,短視頻代運營等服務,更有精彩短視頻劇本、短視頻文案可供參考,歡迎您前來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