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安徒生就是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
文/陸生作
(一)
為人父母后,心腸變得柔軟,也更覺生活不易。再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如鯁在喉,心生隱隱,這是我未曾想到的。
一個作者的文字,總與他的經歷、體驗有關,文如其人便是。安徒生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事出偶然——據說,有朋友寄給他三張圖片,請他挑一張配一篇童話,他選擇了手中拿著火柴的窮苦小女孩。于是,一篇名作就這么誕生了!但是,安徒生塑造一個怎么樣的小女孩形象,是必然的——這張圖讓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小女孩的生活原型是他的母親,而小女孩的思想原型則是他自己。
安徒生被喻為“世界文學童話的創始人”,名頭夠大,身后名夠響,可生前呢?他出生在貧苦的鞋匠家,常與饑餓打交道;他11歲沒了父親,母親改嫁;他14歲只身去到哥本哈根;他發表長篇小說《即興詩人》初露才華;他到過不少國家;他單身一輩子……他讓我想到了梵高,想到了陶淵明……
梵高生前,他的畫誰看得上?陶淵明的詩在他那個時代是不入流的。安徒生寫童話的時候,是兒童文學的成長期,受歡迎程度絕非今日可比。他們的審美都是超前的,他們的身后名遠大于身前名。他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們是不凡的,有境界的。
(二)
一個凍死在圣誕夜的小女孩,讓我們看到了多少人間悲苦?破房子,要打罵的父親,小小年紀要謀生,冰冷的圣誕節,不買火柴的人們……光腳走在街上的小女孩,除了那個撿走拖鞋的小男孩,誰理過她,誰看見她了,誰在乎她了?只有她死后,才成了人們口中的一點談資,瞬間也就遺忘了吧。
我們從“悲苦”“揭露”的角度去解讀文本,看到的總是冷冰冰的,要可怕到豎起汗毛的。所以,《賣火柴的小女孩》它不再是一篇童話,而是赤裸裸。
(三)
赤裸裸也好的,能換得眼淚洗滌人心。
但,能不能換個角度去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
小女孩劃火柴看到的幻象,是假的,也是真的——真在那些透出光來的窗子里,有火爐,有烤鵝,有圣誕樹,有奶奶,有不會打罵的爸爸,有一個個可愛的、乖巧的、幸福的孩子。與小女孩形成對比。這是一種寫作手法,虛實相應。
可小女孩“嘴上帶著微笑”,她分明相信那些幻象是真的,安徒生也相信那些幻象是真的,安徒生就是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童話是他的火柴。——這么一想,這分明又是個童話了!
這一幕幕幻象,是小女孩的希望,何嘗不是安徒生的夢?安徒生(1805—1875)曾說,為了童話,他拒絕了自己的幸福。這句話說后不久,他在朋友家辭世,享年七十。
童話,是安徒生的夢。他寫《賣火柴的小女孩》,肯定不止是寫給兒童看的。他寫的是自己的思考,年紀越大寫得越面對現實。兒童的思考自然不會如此深刻,但安徒生在“爭取未來的一代”,他希望未來沒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大愛哪!
可能,安徒生的所見所聞令他悲傷,但他相信明天總是越來越好的。
童話,只有你相信它,你的世界里才擁有它。童話是相信。這么一想,我喉中鯁已去,心中的隱隱也慢慢散去。小女孩真的去到一個沒有寒冷、饑餓、痛苦的地方了。
(四)
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有一個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說。唯一疼她的奶奶活著的時候告訴過她: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靈魂要到上帝那兒去了。
◆這是北歐人的傳說:世界上有一個人,天上便有一顆星。一顆星的隕落象征一個人的死亡。
◆有首歌《離人》,有句歌詞:有人說一次告別,天上就會有顆星又熄滅。
◆史鐵生《奶奶的星星》。
夏夜,滿天星斗。奶奶講的故事與眾不同,她不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少了一顆星,而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變成一顆星。”
“為什么要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亮兒……”
(五)
一個故事。
安徒生一輩子窮困潦倒。在路上,他遇到了一個穿著體面的的人,帶著一頂華貴的帽子。貴族見安徒生帶著一頂破破爛爛的帽子,就嘲笑安徒生:“你腦袋上那玩意是什么?難道那也叫帽子?”安徒生說:“你帽子下那玩意是什么?難道那也叫腦袋?”一句話,讓貴族惱羞。幽默。智慧。
(六)
《賣火柴的小女孩》源于一張圖片,結合了安徒生自己的生活經驗,這與我在試驗的看圖寫微童話何其相似?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故事都是現實。
(七)
我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中選了五句話出來,你有興趣根據它們展開想象、分別寫出一個微童話來嗎?
1.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
2.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3.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
4.亮光落在墻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么透明。
5.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