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讀后感300字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讀后感300字篇一
彼時,面臨畢業,生活籠罩著迷茫和懶散,故事中的這段話將我瞬間秒殺。今年春天暖風正吹時,我看到這本書,當即決定買下。初夏蟬鳴時,我斷斷續續讀完了最后一個故事。綠樹濃蔭時,我在上海書展路過張嘉佳的簽售會,卻最終沒有走進去——我喜歡他講的故事,與他的名字無關。秋雨綿綿時,我又翻開這本書,一氣呵成讀完后,終于提筆寫下這篇文字,權當紀念與致敬,為那個給予我感動和思考的生命。
書中大多故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開頭好笑,過程爆笑,結局悲傷。對這樣的敘述方式,我恨的牙癢癢卻又自虐般地讀一遍又一遍,只因感同身受。坦而言之,作者文筆也沒特別好,書中的故事那么矯情那么酸,無非是些老掉牙的情節,分分合合,離別或圓滿,簡直一本知音體的言情故事集。亮點在于,作者從不起眼的小事寫起,這些事情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上,就發生在昨天,隨著情節展開,慢慢將讀者引入一段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故事,越往后越沉重。這些故事真實又虛幻,結局心酸又完滿,就好像在人心上一刀一刀切,總是莫名其妙戳中淚點。我也覺得感動,不是為充滿淚點的故事,是為這故事里傾盡全力去愛的人心,愛生活、愛自己、愛那個他(她)。
作者大量采用白描和重復的寫作手法,沒有過多的.言語修飾,卻總能在細小瑣碎的故事里,畫龍點睛般地來一句引人深思的結語。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情境下,引發讀者不一樣的感悟;情景前后對比,既強調突出又物是人非,引發無限唏噓。書中,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向讀者敘述發生在他朋友身上的故事,我們跟隨著作者,只看得到前因與后果,中間的過程或原因,全部留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有的猜想和感悟,都是獨屬于我們的財產。
這實在不是一本適合在睡前看的書,想多,太傷神。故事中,茅十八和荔枝愛的那么真摯而熱烈,為什么最終分開?全校誤會崔敏的時候,豬頭為什么堅定的相信她?“我”在拒絕姜微后,為什么還要把口香糖包裝紙放在枕頭下?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不會知道,在看不到的地方,又發生了哪些或無奈或溫暖的故事。所以啊,千萬不要只憑表面輕易下結論,無端猜忌會傷害愛你的人和無辜的人。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如果看不到確定的天長地久,還要不要走進他人的生命?但是啊,不是每一次相遇都要追尋確定的結果,有時在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清楚看到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結果。命運會厚待用心生活人,努力去愛,好過一顆冷漠的心。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們路過別人的生命,別人路過我們的生命,人生即是一場又一場相遇組成的集合。所以啊,我們哭,我們笑,歡歌與眼淚,疼痛與感動,那是連上蒼也無法復制的獨特生命歷程,只屬于自己。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都值得我們靜靜地傾聽。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生命相遇,路過而已。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讀后感300字篇二
謹以此文獻給某人全世界的你、我、他。
應該寫點兒讀后感。
因為很喜歡這本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十一月買來,反復讀了幾遍。
文字淡淡的卻有能使內心寧靜的力量,作者描寫故事的能力超強,給生活淡淡的味道,卻凝重的色彩。
《老情書》里,母親罵胡言的一段段話,犀利又沉重,年輕人,你沒資格要平平淡淡的生活,因為你還沒有個大風大浪。
也許最終母親為了兒子能和愛的人在一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有些沉重的結局,好像故事也只有寫到這樣才能夠有震撼的力量。
不過,母愛是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她可以包粽子給你們吃到膩,然后也就可以走了。
最后父親給母親寫的老情書揭開了謎底,如果沒有拼勁全力去愛,去爭取,就沒資格獲得幸福,母親用一生,用自己的愛情,教會了兒子,一定要去抓住,愛就去追,管什么距離的問題,都是屁話。
一個個故事,都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足跡。
張嘉佳導演了那么多的人的人生,我卻看不到他在導演的痕跡,我以為是真的,忘了在看故事。
我也引用過一篇小說《擺渡人》作為我的網名,會想起主人公小玉是怎樣的情況下說出那句話: 我不是備胎。
我想了想,我是個擺渡人。
他在岸這邊落水了,我要把他送到河那岸去。
河那岸有別人在等他,不是我,我是擺渡人。
一本值得收藏反復讀的書,讀完后仿佛初戀過,仿佛深愛過,仿佛失去過,仿佛離開過,我就是主角,在張嘉佳的朋友圈里,看悲歡喜淚,看完我以為一切都是真的,忘記了作者在說故事。
讀那些故事,總引起共鳴,覺得好似又是發生在身邊的朋友,真實又貼切。
一本值得收藏反復讀的`書,讀完后仿佛初戀過,仿佛深愛過,仿佛失去過,仿佛離開過,我就是主角,在張嘉佳的朋友圈里,看悲歡喜淚,看完我以為一切都是真的,忘記了作者在說故事。
就這樣觸動心靈深處。
書名《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會讓我想起些什么,曾試著寫兩片不知名的文字抑郁一把,可寫到忘乎所以剎不住車。
這些年,轉身遺忘的路人甲,某某只是過客也總被人用的爛掉。
但不可否認感同身受,總會有過客,例如那些快餐式的朋友,他們一直住在手機里。
那類朋友像是人海中的浪花一朵,偶爾調皮的與我有些交集,然后又蒸發。
當然也有一些僅僅保持節日問候聯系的朋友,冷不丁一句話都能讓你我點燃激情。
可是我也很怕手機突然有一天不見了,通訊錄空了,親朋好友即使那些僵尸粉也會讓我覺得像是奢侈品。
某些時候,突然收到一些匿名短信,總出于禮貌性問題問對方是誰。
我怕對方會傷神兒。
就如我某天打給曾經有段時間有一陣子相交頻繁的友人,被對方問及我是誰的時候,我也會心涼。
可即使對方怎樣解釋,換卡換號換手機,熱情總會大打折扣。
社交圈子在擴大,我也在不停的與新人相識,讓許多新朋友住進我的手機。
可是我畏懼過客走的匆忙,走時不打招呼,連句基本的問候語再見都沒有。
我想我一直需要我的朋友,住在手機里的朋友,即使通話記錄上從未出現過,通訊錄還需要尋找很長時間的朋友。
我認為和他們像是獨自走在荒涼旅途中,夜晚花好月圓,各自走在漫漫長路,覺得日子寂寞卻溫情跌宕。
曾經相約在樹下,擺一壺酒,促膝長談。
現在想來,也能留給我意淫的空間。
可能有更多人從我的全世界路過,大道理是要走的留不住。
既然無能為力人的離去,我會祈禱每個過客都能與我有個認真的告別。
所以,標題我名為,從我的全世界路過。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讀后感300字篇三
與其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講愛情,不如說它講的是青春。青春是什么?是害怕失去,但又不停的在演練著失去時的回腸蕩氣;是錯愛無悔,即使錯愛也逃不過朱砂痣白月光的結局;更是撕心裂肺,撕裂夢想仍然看不到現實在哪里。
電影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四次分手的場景。第一次分手,在山城重慶不停歇的雨水中,在穿越都市的電波中,小蓉與陳末,分的山崩地裂,人盡皆知,被分手的陳末如喪家之狗。氣質清新的杜鵑飾演小蓉,分手說的很堅決,看不到有回轉的余地。莫名讓人想到大學畢業離校的最后一天,回不去的曾經。
第二次分手,在一場色調溫暖氣氛歡樂的訂婚現場,豬頭說這是給燕子的驚喜,燕子說我是來跟你分手的,畢竟分手這么大事,得當面說。與這些年對外塑造的性感不同,柳巖的底子里始終都有一種堅硬,所以當她擦干眼淚,拉著豬頭的`手走向熱鬧的宴會廳時,我們讀出了一種慘烈。這慘烈來源于想象,想象世界闊大,我可以走得遠,也可以爬的高,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的腳步,愛情也不能。
第三次分手緊隨其后,豬頭送燕子上出租車,說你要幸福,你一定要幸福,停不下來,出租車開走了,依然拼盡全力追上去,終于看懂自己的心,一直以來對你那么好,不是因為你需要我,而是因為我離不開你。岳云鵬飾演豬頭,場景從“小岳岳”淚流滿面的特寫中拉開,長路在鏡頭里鋪展,相聲演員的聲音撕裂,幻化成每一個人的青春期。
最后一次分手,原本應該是一個復合現場。城市夜晚璀璨的星光里,被放大的照片在眼前一格一格的閃過,鮮活的記憶也一幀一幀的被拉出,曾經的陳末和小蓉,但也只是曾經。他們只能被印在照片里和記憶中,眼前的我和你,還有漫漫前路,各自命運,請珍重。
這四次分手像是電影的主調,從頭貫穿至尾,每次響起,都是一個高潮,帶動著電影的其他部分成就一首可歌可涕的青春戀歌。
沒有說到的是茅十八和荔枝,因為他們之間不是分手,而是分別。如果說陳末小蓉、豬頭燕子的故事里,還有現實參與的話,那么茅十八和荔枝的愛情,則是一出徹底的青春寓言。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小警察荔枝,和孜孜不倦探索宇宙真理的宅男茅十八,性格里沒有任何“接地氣”的部分,戀愛也談的無比童話。上下階梯間的熱鬧追逐、面紅耳赤咫尺之距的試探與表白、美麗稻城里的人工教堂、說不倦的“我愛你”,這一切,織就成最美麗的愛情圖畫,讓人忍不住沉迷。可還是要分別,也只能分在“讓我成為你的英雄”的夢想里。
如果說四次分手里的故事是電影的高潮,那么茅十八和荔枝的故事,則是電影的靈魂。它用一種寓言的方式,將青春還原。青春是美好的,可分別無法挽回,但是總有一些珍貴的東西留下,值得你我永遠回味,并且期待。
期待什么?期待重逢。重逢發生在陳末和幺雞之間。“太子妃”張天愛飾演幺雞,不見成名作里的盛氣凌人,成為一個默默守護愛情的灰姑娘。張天愛演出了那種堅韌,是在其他人物身上沒有的。而重逢之前,是陳末的等待,伴隨著沉重,他說,無論我們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命運。但命運并不是等待我們去改變,命運是我們經歷了一切,還能去相信。命運是我們愛過人,也被人愛過,但他們終將會成為一個人。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讀后感300字篇四
這是一本讓人看完想抬頭看看窗外的書,回想自己路過的世界。書里精選了四十多個故事,跨越南京、廣州、北京、曼谷,城市因為有了人情冷暖,才變得悲喜交加,充滿故事。
喜歡書里的那句:“一個人的記憶就是一座城市。”工作以后,我們腳步越來越匆匆,常常忘記停下來,看看周圍的人和事,一直在不停的路過,卻也在一路錯過沿途的風景和感悟。
其實一直陪伴我們的,是我們的城市,一個充滿細節的地方。
書里講到很多細碎而美好的存在,溫暖我們的不只是那些明媚的句子,還有那些感同身受的青春記憶。很多時候,青春往往不是鮮花的盛放,而是一場兵荒馬亂的草草收場,但經歷過,路過,就是它存在的最大意義。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所掛念,有所觸發,想起那個天真的孩子,文藝的少年,已不是你,卻又在你身邊。
每天,我們都在路過我們的城市,而你,是否有注意過它傳達給你的故事與感動。
下班路上,我喜歡這段時光,可以聽著歌,看川流不息的車輛,看人來人往的匆忙,看逐漸亮起的霓虹。
小孩在傍晚時候,便是最開心的放風時間,他們有時肆意奔跑,不管后面喂飯的.爸媽;他們有時纏在爸爸的懷里,像只粘人的小貓。
公交站牌下,邊等車邊寫作業的初中生著實嚇壞了我,學霸模式的開啟,是否也意味著青春期的缺失,她不能體會在明媚與憂傷間游走的多愁善感,就像此刻無暇觀察周圍的世界。
不知什么時候悄然換下的站臺廣告,默默訴說著春夏的變遷。一直在變換的等車人,他們不相識,卻會望向相同的方向,略帶疲憊和焦灼,在某一刻給予同樣滿意的微笑。只是在上車那一刻,上了的人希望車快點開走,沒上的人希望車能多停會兒。我們就這樣,不再志同道合。
車開了,風輕撫。更多的時候,我們像風箏,總在等風來。好不容易有風了,自由了,卻又沒有歸屬感。我們總是患得患失,但我相信,失去的,總會以另外一種形式歸來。所以那些追風的日子,不再問風何時停歇,去向何處。
沿途那些亙古不變的房產廣告,以排山倒海之勢包裹著整個城市,我們卻并不認為它們攜帶著友好。我們要的或許不是什么優越感,只是柴米油鹽的炊煙和有陽光味道的被子。
信號燈不停的倒數。它不停歇,似在等待什么,而每次數完,不過是目送一次次離開。它自以為可以耽擱世界,卻終究只能握住那一時的空間,而它早已在時光中被人們遺忘。
一路上偶爾會看到各種圍欄,地鐵修建中,馬路修理中。修修補補是城市的常態。它總是在折騰,有些喜新厭舊,可是再怎么發展,依然改變不了它曾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固有印象,也不能逃脫自身的固有局限。我們也一樣,但還是會每天樂此不疲的一路狂奔,這是我們與城市共有的信仰。
工作了一天的人們,他們得到了想得到的,沒得到的,也在此溫潤的醞釀。或許帶著面具生活,不真實,但真實的,可能已不再是自己喜歡。背離之后,哭泣是短暫,走向前,不遠處便是你的成長。
回到家,家以不變的樣子,給你足夠的安全感,溫暖如初。家在城市里,卻又隔離于這喧鬧的城市。
我們就這樣慢慢的理解了生活,在較為成熟的年紀,對的時間遇到對的城市,不執著于成為他人眼中的驕傲,不慌張于跟隨成為巨人的腳步。有時放慢節奏,愜意的喝杯茶;有時加快節奏,自由的追追夢。
我們的城市,不能獨享,卻可以時時路過,靜靜觀望,用心喜歡。
新的一天,我們的背包再次裝滿晴朗,這便是城市給我們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