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作品讀后感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畢淑敏作品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1
畢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說憂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蔥,散發著獨特而辛辣的味道,剝開它緊密粘連的鱗片時,我們會淚流滿面。
看了《畢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讓我了解了怎么去對待憂郁。
文章講的是,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告訴畢淑敏,她到過戰火中的難民營,抱起一個小小的孩子。
她緊緊地摟著這幼小的身軀,親吻她枯燥的臉頰。
朋友是一位博愛的母親,很喜愛兒童,溫暖的懷抱曾攬過無數的孩子。
但這一次,她大大地驚駭了。
那個嬰孩就像被火烤過的蔥管,萎弱而空虛。
完全不知道貼近撫愛她的人,沒有任何歡喜的回應,只是被動地僵直地向后反張著肢體,好似一塊就要從墻上脫落的白瓷磚。
朋友很著急,找來難民營的負責人,詢問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饑寒交迫,為什么表現得如此冷漠。
那個負責人回答說,因為聯合國的經費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沒問題,也沒有病。
她是一個孤兒,父母雙亡。
孩子缺少的是愛,從小到大,從沒有人抱過她。
因為她不知道“抱”為何物,所以不會反應。
朋友談起往事,感慨地說,不知這孩子長大之后,將如何走過人生。
沒有人回答,但一點可以預見的,她的性格中必藏著深深的憂郁。
我們都認識憂郁。
每一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都曾和憂郁狹路相逢。
我還小,今年才14歲,沒有經歷過什么生離死別,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么是憂郁,但在我那顆小小的心里,也藏著一些小小的憂郁。
我的體育一直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緣故,我的體育成績也一直都是班里倒數的,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
一想到體育成績,就很難過,感覺自己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
我整天唉聲嘆氣,嘆氣自己的體育怎么怎么的不好,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怎么改善,只能沉浸在憂郁中。
就如畢淑敏所說的,憂郁如同一只老狗,忠實而疲倦地追著人們的腳后跟,揮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卻挑戰了自己,擺脫了那只“老狗”。
每次在學校里要跑800米時,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逃避,就算跑了,也會半途而廢。
可那次要800米測試,我再也逃不掉了。
讓我去面臨困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踏在那朱紅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濕了我白色的T恤,自己的腳仿佛有千斤重,每抬起一步都要費好大的力氣。
我一次次的想放棄,但都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
最后我成功了,我沖過了終點,雖然成績仍是倒數,但是那一次讓我明白了,原來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堅持下來的。
努力堅持了,我自己的體育成績也是可以提高的。
從此以后,我每天早晨都會起來跑步,讓自己的體育一點點提高。
我再也不唉聲嘆氣。
每當憂郁跟隨而來,我堅持著不停步向前、向前,我知道只要我一直跑在它前面,不讓它超過我,我就能甩掉它。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體育成績會變好……
而那篇文章的結局也是出人意料的。
那個孩子長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預見的那樣,她是憂郁的,但她卻沒有被憂郁嚇到,她在一點點試著擺脫它,最后她成功了,她不僅擺脫了童年的陰影,還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們總是去逃避那些令我們感到困難的事。
面對挫折時,我們總是沉浸在憂郁里,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經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憂郁,憂郁是一種面對失落的正常情緒。
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郁,憂郁會使我們成長。
不要長久地被憂郁圍困,憂郁會使我們萎縮。
不要被憂郁嚇倒,擺脫了憂郁的我們,會更加柔韌且剛強。
如果憂郁是一顆洋蔥,那么我們就去把它切開,去正視它,不要被它嚇到,淚水過后的我們會變得更堅韌,擁有更美麗的一片天空。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2
畢淑敏,一提起她的名字,應該在大人中是人人皆知吧。
可是,對于我來說,這個名字卻非常陌生,直到一個月前。
當時,班主任李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并推薦了她的幾本著作,希望我們買來閱讀,例如:《我很重要》、《人生真實》、《兒子的創意》等。
就這樣,我有幸結識了畢淑敏阿姨。
那個周末,爸爸帶我去書城買了畢淑敏阿姨的一本文集:《我很重要》。
這是一本濃縮了畢淑敏阿姨思想精華的哲理散文精選,收錄了105篇精美的散文,光是看看目錄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文章題目,就已經把我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想,當你看到“我不知道今夏的流行色”、“幸福盲”、“年齡的顏色”、“奶牛的第三次哭泣”……這些題目時,你一定也會象我一樣忍不住看下去的。
在之后的幾個星期里,我象餓狼撲食似的貪婪地讀著這本書,在文學和思想的海洋中遨游。
剛開始是因為我想看看畢淑敏阿姨的文章到底有什么奇特之處,為什么這么多人都知道她、都喜愛她。
可是沒想到,我象吃甜果一樣,剛剛咬了第一口沒什么特別感覺,再咬第二口時就嘗出甜味了,于是就不停地想要吃第三口、第四口。
不知不覺地,我已經看完了散文集中的幾乎所有文章。
這幾天,我每天都精神飽滿,因為在畢淑敏阿姨的《我很重要》里,我學到了很多對我有幫助的道理。
通過書的橋梁,我慢慢地對畢淑敏阿姨從陌生變得越來越熟悉,也對她看問題的獨特角度、寫文章的大氣風格無比佩服。
很多在我們看來平淡無奇的事情,在她的筆下卻有與眾不同的意義;一些我們不在意的東西,在她的眼中卻能品味出生命的滋味。
雖然畢淑敏阿姨寫的一些文章我看得不是太懂,但是,我仍然很佩服她的才華和智慧,她能從很特殊的角度去發現愛的真諦,用那么豐富的詞匯和美好的語言來描寫各種各樣的感情。
舉個例子吧,在《我很重要》這本書中,我覺得令我最難忘的一篇文章是“非血之愛”。
從我看到標題時就被它吸引了,所以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了好幾遍。
“書讀百遍,其意自顯”這句話講的可真好,我果然從文章里悟出了一些道理。
愛,這個字對我來講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在學習上、在書本里經常反反復復的出現。
可它的真正意義我卻并不怎么了解。
要說也是,一想到愛,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景象,或是一對情侶、一對夫婦情意綿綿的樣子。
但是如果讓我們來談談“非血之愛”,那可能一時間就會不知所措,不知怎樣應答。
可是畢淑敏阿姨卻用一種很傳神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不死板,讓人在輕松、快活的心情中理解了什么是血緣之愛,什么是非血之愛。
特別是最后的三句話使我非常震撼:
“愛一個和你有血緣關系的人,是一種本能,一種幸福,一種責任,一種對天地造化的纏綿呼應。”
“愛一個和你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是一種需要,一種渴望,一種智慧,一種對愛與永恒的無倦追索。”
“我們一生,屢屢在血與非血的愛中沐浴,因此而成長。”
是的,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其實血緣之愛與非血之愛的本質是相同的,無論是否有血緣關系,只要用真心真誠去面對他人,那么血緣之愛和非血之愛就是同一條水平線上了,只要沐浴在愛中,我們就是幸福的。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了畢淑敏阿姨寫作時的感受,她把她自己真實的想法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我們認清善惡,學會去愛,享受生活。
我還認為畢淑敏阿姨的寫作風格非常的大方,很大氣。
看著她的文章,就像在教堂里聽著優美的音樂聽牧師講經一樣,安靜、舒緩,又若有所思……
我喜歡畢淑敏阿姨,但是從我的內心來講,我更喜歡畢淑敏阿姨寫出來的作品,因為我知道她是在用真心來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