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生汪曾祺讀本》讀后感50字 《小學生汪曾祺讀本》讀后感300字左右優質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汪曾祺讀本》讀后感50字 《小學生汪曾祺讀本》讀后感300字左右篇一
汪老先生的文章我是極愛讀的,文字簡單,如此的有生活氣息。尤其是他談吃的,我簡直覺得他作為一個美食家更甚于作家,像我這樣的吃貨對《讀本》的第五編《五味》更是情有獨鐘,或因為高郵、杭州同屬江南,書中之菜皆為平常之所見,閱之則調動視覺、味覺、嗅覺,于半空中如vr般呈現出楊花蘿卜、干絲、咸鴨蛋、咸菜茨菇湯……
“蘿卜原產中國,所以中國的為最好。有春蘿卜、夏蘿卜、秋蘿卜、四秋蘿卜,一年到頭都有。可生食、煮食、腌制。”如此普通的食物卻能讓臺北的女作家贊不絕口,驚為美食,何故?究其答案,實為應時搭配。應時就是講究和節氣的配合,是人與自然界的完美和諧,“不時,不食”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飲食上的樸素體現;搭配就是講究物與物的完美配合,取它所長,補己所短,燴魚羊而成鮮,這是和而不同思想在飲食上的體現。拍蘿卜、羊湯汆蘿卜、蘿卜排骨湯、牛肉燉蘿卜,不同的搭配經過精心的烹飪,引領食物超越自身達到更加美味的境界。順天應物,這不僅是菜品的完美境界,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調人間滋味。
“一種特制的豆腐干,較大而方,用薄刃快刀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這便是干絲。講究一塊豆腐干要片十六片,切絲細如馬尾,一根不斷。”普通的白干,化成千萬根細絲,最后被美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將湯汁都喝得涓滴不剩。塊變成片再成絲,看似簡單的形狀變化,其實背后蘊含著人對器的運用,對技的傳承。西餐的廚師,每個動作都有不同的刀具;中國的廚師則不同,手中一把刀,劈、剁、砍、片、切,運用的出神入化,行出無數種刀法。
真是對手中之刀的了如指掌,才能在方寸之間運用自如,如此這般,化腐朽為神奇。與干絲相比,還有一道名菜恐更考驗刀工——文絲豆腐,將豆腐切成細絲,與常人而言猶如天方夜譚。美食江湖的刀光劍影是在深藏功與名的歲月修煉中。美味的每一個瞬間,在廚師技藝的代代相傳中。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是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廚師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他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也是技藝的堅守著。技,傳人間之味。
“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咸鴨蛋在江浙確有盛名,但如汪老這般愛好之人卻也少見,與我則一個足以,多則偏咸。汪老之愛咸鴨蛋更在于它是家鄉的產物,就如“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我想念家鄉的雪”。咸鴨蛋也好,咸菜茨菇湯也罷,人間美味其實是家的味道!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里,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不管身在何處,總有一種味道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家,是人間至味!
我正沉浸與書中的美味,一股粽葉、咸肉和板栗混合的香味鉆入我的鼻子,沁入心脾,奶奶將一只盛著剛煮好的咸肉板栗粽遞到我面前,說:“去年你吃了之后說好吃,今年又給你包了幾個,趁熱吃。”
人間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