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觀后感四篇
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第一次觀后感四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1】人生第一次觀后感
我讀到了一篇名是《人生的第一課》的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名教師把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們帶進了圖書館,先講了一個童話,然后分別讓兩名同學講故事,教師用一張十分好的紙認真記錄下來,最終還畫了插畫,然后裝訂起來,告訴他們這就是一本小“書”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趣味,也很有哲學感。這位教師讓同學們自我寫一本“書”。雖然這本“書”十分的簡單,但這位教師依然教著孩子,寫書很簡單,要去愛書的道理。我覺得這位教師的方法很好。她這種方法,對人為書是復雜的東西的孩子十分有效,能夠讓他親自體會一下寫書的歡樂,和寫書的簡單。會讓很多的孩子愛上看書,讓孩子們認為這是一種歡樂。
我很喜歡這樣的教師,總是為孩子們的歡樂著想,讓孩子們覺得學習是一種歡樂,這一種方法不僅僅簡單,也十分有效。是個一舉兩得的好方法,不僅僅讓孩子們學上了知識,又讓孩子愛上了學習,我很贊成這樣的教育方法。
我十分喜歡這篇文章,它告訴了我:每一個人都去愛書吧,書是一名好教師,看書是最歡樂的事!
【篇2】人生第一次觀后感
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父母教會我",是孩子帶著我走進這課堂,和孩了一齊學習成長。
對于第一講是"孝",我的感觸很深,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做人準則和行為規范。
孝順不難,對于我的孩子而言,他能夠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物質生活方面勤儉,在我們勞累的時候,能為我們捶捶背,分擔一些簡單的家務。這就是孝的開始。對于我們大人而言,父母都將慢慢的老了,我該怎樣樣去孝順他們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聊聊天,定期帶父母去體檢,在給父母買很多好吃的同時,還要帶父母去看看牙醫,讓他有一副好牙。這就是孝。
對于第二講是"禮",我記憶猶新,小時候父母總教導我們要有禮貌,學規矩,見到長輩要叫打招呼,過年去拜年時吃飯夾菜要有規矩,大人不動筷子,小孩是不能上桌吃飯的。很多小時候父母教我們的好習慣,長大后在工作中、學習和待人接物中受益終生。對于我們的孩子,很多好習慣要從小開始。這就需要我們大人慢慢的引導和以身作則。"做個受歡迎的人,做個禮貌禮貌的人。要從此刻做起。"
對于第三講是"愛",在每個人生命的最初,父母都是愛的起點,也是愛的教育的起點。他們為了下一代放棄和犧牲了很多,他們自我總是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留給我們。記得自我讀高中時,一個星期菜都要從家里帶去學校,母親為了讓我能吃上新鮮的菜,每到星期三,父親從家里騎上幾小時的車把菜送到學校,不管下雨還是日曬一向給我送到高三。母愛如小溪流水,父愛如高山,父母那濃濃的愛一向陪著我,讓我學會去愛。如今我要把他們的這種愛傳遞給我的孩子。讓他學會愛自我,愛他人,愛生活,伴隨著愛慢慢長大。
對于第四講是"強"一群可愛又自強的孩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強大,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開學第一課堂讓孩子和家長一齊受益,孩子看了讓他體會到父母無微不至的愛,明白感恩父母,感恩教他知識的教師們,感恩讓他歡樂的每一個身邊的人。讓家長深深的體會到,如何去孝順父母。孝順不能等,要立刻行動,因為父母將慢慢的老了。也讓家長深深體會言教不如身教。讓我們帶著孝、禮、愛、強一齊努力做個合格的自我。
【篇3】人生第一次觀后感
今晚為備課,看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出生。三十分鐘的視頻讓我從頭哭到尾。為了女人們生孩子的疼,以及明知道疼到無法形容依然會選擇孕育孩子,很多還不止孕育一個。視頻里要二胎的爸爸媽媽不是說要個孩子給自己養老,而是給老大作伴,互相有伙伴,人世間不那么孤單。
看著媽媽疼痛后順利生出孩子,醫生抱起來,寶寶全身白白的皺皺的,就想到安安出生時的場景,我沒有戴眼鏡,但朦朧中看到孩子身上白色一片以及隨即聽到孩子響亮哭聲。也順帶想起了那份痛到徹底的感受。當時我就有一個信念:疼痛是一時的,加油,讓寶寶平安降生,我可以做一個非常勇敢的媽媽,我要給寶寶做個好榜樣。所以最后縫針時,我也只是倒吸涼氣,緩解和忍耐疼痛,想著難受的感覺一定會過去,而平安健康的寶寶才是最重要的。
視頻里還有一個雙胞胎媽媽,她本身就有病需要做手術,手術前夜她帶著淚的笑容很美,很堅強,她靜靜地,但渾身充滿力量,她給雙胞胎孩子取名叫“春和、景明”,在個人面臨著巨大危險時,心中依然想的是孩子的明媚生命。最后孩子平安降生,彈幕瞬間充滿祝福聲,混合著鏡頭內外的"眼淚,真切的感受到弱女子在孕育生命方面的偉大(同時也表白偉大的醫生們)。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此時,二寶也在我腹內慢慢長大,看了這個紀錄片和相關孕育類視頻,我想我會更堅強強大,好好孕育撫育我親愛的寶貝們,幫助來之不易的寶貝活出他們想要的樣子,同時也感恩我的爸爸媽媽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養活我長大。也敬畏天下每一個母親。
【篇4】人生第一次觀后感
第一集從產房講起,嬰兒呱呱墜地。
第二集,上幼兒園,拍攝地選在上海一家公立幼兒園,在這里上學的孩子家境都十分優渥,孩子們都在愛里成長,非常幸福。
第三集,上小學了,然而選取的拍攝地為云南山區的一所學校,里面多為留守兒童,孩子父母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遠離家鄉,外出打工,而孩子在家鄉上學只能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有時還要幫家里干農活,與前一集的環境天差地別。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在教育上巨大投入使山區的教育條件改善了很多,基礎設施也逐漸往這些地區修建了,肉蛋奶工程、愛心午餐等項目保證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成長,同時心靈培育也沒有落下。那所小學的校長非常開明,他知道,雖然高考語文作文不考詩歌,但詩歌可以給人力量,“會詩歌的孩子不砸玻璃”。
“烏云和白云結婚,我們歡呼著去撿他們撒下的喜糖。——五村中心小學三年級(3)班全體同學”。
孩子看世界的視角真可愛,看到那一集的時候真的很感動,這種感動不僅來自于孩子們的純真,也來自于引導孩子們的老師,教詩歌的老師想必也是個詩人,不然怎么用愛與包容承接這些孩子的成長。
第四集,當兵。
第五集,殘疾青年。
第六集,結婚。
第七集,農民工進城找工作.......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集是第九集《我喂你啊!》。電影《喜劇之王》里的經典臺詞“我養你啊”一度成為愛人或情侶之間常用的表愛方式。而在這一集的“我喂你”是夫妻老伴間或是兒女與父母間最簡單樸素的愛,而為什么要喂,是因為一個每個人聽到都會緊張的病——癌癥。
這集選的拍攝地是江西南昌的腫瘤醫院,在這里,有丈夫照顧妻子,有妻子照顧丈夫,也有女兒照顧母親的。躺在床上的親人身心都備受折磨,一方面忍受癌癥治療的痛苦,一方面,內心覺得自己的病給家人帶來的負擔感到內疚。為了不讓病床上的親人感到負擔,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有力氣承擔陪護的工作,陪床的親屬都樂觀積極,用微笑的語氣講最令人心疼的話,有一個大伯,他的妻子受疾病折磨,四肢無法動彈,吃飯需要喂,他一邊喂妻子吃飯,一邊唱歌給她聽,一邊叫那大娘不要哭。還有個女孩,二十來歲,照顧的是她的母親,她一邊給母親的飯盒打開一邊笑著說:“我媽年輕時受了很多苦的,把我們三個孩子養大,很不容易的。”不得不提的還有醫院旁一個小巷子的一家店鋪,由一對老夫妻經營,從早到晚都營業,早上賣早餐,一大碗白粥幾毛錢,中午提供廚具和調味料,病人家屬可以帶食材來這里加工,一個菜一塊錢。大家都親切地稱這里為“抗癌廚房”。
整個紀錄片記錄的都是人一生中會經歷的一些事情,真實,且震撼。由于我們的年齡和所處環境,不是所有人情冷暖都能看到,紀錄片則提供了這樣一個窗口,讓我們超越時空,看到不同的人生。
這幾個月看了挺多紀錄片的,以后慢慢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