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國高考作文題目匯總,透露哪些語文教育新趨勢?
全國甲卷
試題內容: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國乙卷
試題內容: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雙奧之城,閃耀世界。兩次奧運會,都顯示了中國體育發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也見證了你從懵懂兒童向有為青年的跨越。親歷其中,你能感受到體育的榮耀和國家的強盛;未來前行,你將融入民族復興的澎湃春潮。卓越永無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請結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國新高考Ⅰ卷
試題內容: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國新高考Ⅱ卷
試題內容: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微紀錄片,介紹一組在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他們選擇了自己熱愛的行業,也選擇了事業創新發展的方向,展示出開啟未來的力量。
有位科學家強調,實現北斗導航系統服務于各行各業,“需要新方法、新思維、新知識”。她致力于科技攻關,還從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有位攝影家認為,“真正屬于我們的東西,是民族的,血脈的,永不過時”。他選擇了從民族傳統中汲取養分,通過照片增強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有位建筑家主張,要改變“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須賦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過幾代人仍然感覺美好”的建筑作品。
復興中學團委將組織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
試題內容:
21.微寫作(10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
(1)校學生會成立新社團“悅讀會”,要擬一則招新啟事。請你圍繞“閱讀帶來審美愉悅”這一宗旨,為啟事寫一段話。要求:語言簡練,有吸引力。
(2)核酸檢測排隊時需要兩米安全距離,一些社區為兩米間隔線設置了安全貼心、形式多樣的標志,有的是撐起的晴雨傘,有的是貼在地上的古詩詞圖片。請你選擇一個檢測點,依據其環境特點,設計兩米間隔線標志,并寫出設計理由。要求:語言簡明,條理清晰。
(3)請以“像一道閃電”為題目,寫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詩。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1)古人說,“學不可以已”,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請以“學習今說”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任選角度談你的思考。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網絡時代、疫情期間,很多活動轉向“線上”,你一定有不少關于“在線”的經歷、見聞和感受。
請以“在線”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合理、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天津卷
試題內容: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煙火氣是家人團坐,燈火可親;煙火氣是國泰民豐,歲月安好;煙火氣是溫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護,也需要奉獻和擔當。尋常煙火,就是最美的風景。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浙江卷
試題內容:
24.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近年來,浙江省著力強化創新驅動,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深入實施“鯤鵬行動”“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新時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業、不同領域開拓創新。如95后姑娘徐楓燦,在空軍航空大學刻苦訓練、滿分通過考核,成為我國陸軍首位初放單飛的女飛行員;90后青年工人楊杰,從一名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浙江工匠”,獲得浙江省勞動模范稱號;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團隊,35歲以下成員占比近九成,勇闖國內智能超算領域“無人區”,斬獲超算應用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
以上材料對你未來發展有什么啟示?請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2023年高考作文題,透露哪些語文教育新趨勢?
2023年高考于7日拉開帷幕。從今年的作文題中,能讀出哪些考查重點與教育風向?記者采訪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命題關鍵詞有哪些?
今年高考作文題的主題圍繞時代奮斗、生活哲思、文化經典展開。
高考作文題多次直面時代重大事件。今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等主題進入命題視野。
全國乙卷結合“北京:雙奧之城”的材料,要求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感受與思考;新高考II卷的作文題,要求結合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典型,以“選擇·創造·未來”為題作文;浙江卷則關注創新驅動對未來發展的啟示。
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全國乙卷作文圍繞“雙奧之城”組織信息,以表格和數據的形式,直觀呈現我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激發愛國熱情,引導學生體會冬奧精神的深刻內涵。
專家認為,近幾年作文考題的一大趨勢,是緊密聯系時政熱點與現實生活,且結合得越來越巧妙。學生關注國家與時代發展的動態,就會有更多發揮空間。
有的作文題目更強調結合個人體驗書寫對生活的感悟。比如,天津卷的“尋常煙火,就是最美的風景”,全國新高考Ⅰ卷著眼圍棋中“本手、妙手、俗手”的啟示意義等。
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材料強調“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實”“理解深刻”,意在啟示一線師生,基礎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不是技能的機械訓練,而是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掌握融通,闡明目標遠大和磨礪功夫、基礎扎實和創新創造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遵循認知與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守正而后創新。
此外,對經典與傳統的重視也充分體現在高考作文中。全國甲卷以《紅樓夢》的“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為材料,請學生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北京卷的“學習今說”,也從古人的“學不可以已”談起,思考現在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的異同之處。
哪些能力側重考查?
如何具備家國視野與時代精神,已成為青年一代的必答題。
“共青團成立百年是今年的熱點話題,這種出題思路對高中生關注時事能起到引導作用。”遼寧省特級教師趙志彥說,作文題目強調青年人的使命和擔當,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奮斗精神,這也一直是平時學校教育、語文教學等關注的重點。
邏輯思辨與表達能力依然是考查重點,且難度有所提高。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部分題目在設置上難度有所提高,對學生綜合聯想、材料理解和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老師曾一鳴說,近幾年,作文題的哲理意蘊加深,更加強調對學生語文素養、綜合表達等能力的考查。
遼寧省本溪市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夏冬梅說,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將培育核心素養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同時,對人文知識的考查,也進一步從熟悉背誦向靈活運用轉變。
曾一鳴說,作文題越來越多考查經典與文化,比如《紅樓夢》這個題目,如果對古典文化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就會更充分理解和分析材料,表達得更到位。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說,全國新高考II卷作文題中,“科技發展、文化傳承、創新精神”是材料隱含的關鍵詞。自命題作文能考查出學生的思想深度,更為作文素養好、閱讀底蘊厚、思辨能力強的學生提供多元的思維空間,凸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真正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透露語文教育哪些趨勢?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大績說,梳理近6年的課標卷作文題目不難發現,家國情懷、時代精神、生活哲理、文化傳承等主題反復出現,“這些均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必須具備的思想基礎”。
——學會書寫時代與國家主題。
引導學生更加關心時政是近年來的命題趨勢。高考作文如同社會微縮景觀,映照出鮮明的時代圖景。
如近年來的北京卷作文題,更加強調青年與時代家國的聯系。從“我與民族英雄過一天”“共和國,我為你拍照”到“新時代新青年”“論生逢其時”……這一趨勢旨在引導學生更多從“小我”的世界中走出,擴展家國視野、思考時代命題。
——懂得傳統與現代融合。
不難看出,作文題也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從取材古代文化典籍到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騭,從“文明的韌性”到“中國味”,這些題目要求學生深化對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領悟,而非停留于淺層論述。
同時,彰顯國家科技發展、時代風貌的主題更多走入高考作文,如“虛擬與現實”“科學與強國”等。
專家表示,這要求學生既要品經典、咀英華,又要保持開放性,于感悟中傳承與弘揚。
——具備一定思辨能力。
近年來高考作文中思辨與說理的比重在增加。如“幸存者偏差”“物各有性”“得與失”等題目,都在強調哲學思辨與多維視角。2023年的11道作文題中,至少有4道與思辨有關。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一方面,材料作文在命題上逐年成熟;另一方面,給定材料的范圍在不斷擴展,為學生進行思辨和表達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間。學生應在平時學習中培養開放性思維,獨立思考,建立觀點,敢于質疑。
——擁有豐富真摯的情感。
多次參與高考閱卷的王大績認為,寫作考查作文,更考查做人。能夠打動閱卷人的往往是能寫好熟悉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作文。“一篇作文要想獲得閱讀者的青睞,總要讓人獲得一點兒知識、思想、啟發、愉悅、美感……”王大績說。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
編輯 陳宇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