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故事中醞釀 高三作文1500字_高三作文-1769字作文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總是能夠變得簡單。安妮寶貝如是說。時光流轉,物換星移。誰知多少滄海,如今化了桑田。聚散離合總是情,既能感人亦動人。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這第一份感動,為一段真摯的友情,俞伯牙鐘子期乃春秋戰國人士。伯牙善鼓琴而鐘子期善聽,高山流水此間心意只能說與知音聽。伯牙奏《高山》子期知其志在高山,伯牙奏《流水》子期知其志在流水,有友如此,夫復何求?臨終前,鐘子期留下遺言,讓后人把墳墓修在江邊,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會時,都可以聽到俞伯牙的琴聲了。聽了老人的一席話,俞伯牙萬分悲痛。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來到了鐘子期的墳前。俞伯牙席地而坐,用凄楚的琴聲演繹了一曲《高山流水》。彈完,俞伯牙挑斷了琴弦,并長嘆一聲,把自己心愛的瑤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經不在人世了,那么我彈琴還能給誰聽呢?”知音說與知音聽,這份感動久久縈與心中,碧海蕩,波難平。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這第二份感動,是被氣節折服。春秋時期,齊晉兩國出現過一個秉筆直書、以身殉道的史官群體,尤以齊國太史兄弟和晉太史董狐最為典型。齊國太史雖因直書“崔杼弒其君”而被權臣崔杼所殺,但太史的兩個弟弟卻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繼續這樣寫。崔杼懾于太史兄弟三人為秉筆直書而前仆后繼的正氣,最后終于放下屠刀。晉國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權貴,“書法不隱”,記下“趙盾弒其君”而被孔子稱贊為“古之良史”。由此而后,不畏權貴、秉筆直書就為中國歷代史家所效仿,成為中國古代史學的一條鐵則。但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淫威下,歷代史家要做到這一點,胸中沒有一股浩然正氣,顯然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就盛贊“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一份感動,浩然正氣,悠悠傳世。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這第三份感動,源自一女子。為落花縫錦囊,為落花埋香冢。三月東風涼,吹紅了桃花,吹綠了柳樹。本是一片生機,卻被一弱不禁風的女子渲染出悲傷而感動的氛圍。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落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葬的不僅是花,更是自己一生漂泊無依,郁郁寡歡的情懷。黛玉是個奇女子,她對落花的絲絲情誼令人感動,是小家碧玉的感動。
胡馬縱橫澧水邊,倭頭未盡懶升天。昨宵又得從軍樂,橫枕沙場骷髏眠。這第四份感動更是震撼人心。兒行千里母擔憂,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母親與兒雙雙上戰場,這份感動另我不敢忘懷。1937年,七七事變讓她生活的軌道轉了一個彎。全民抗戰爆發,周詠南心情很不平靜。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后,難民擁入祁陽。這年冬天,兒子黃天高中畢業,周詠南突然取消了為他完婚的計劃。這讓兒子很是吃驚:“難道母親不想養孫繼承香火,不想弄孫自樂?”周詠南接著告訴兒子,也不能去考大學,母子一起報考軍校!兒子說:“國家規定,獨子不得從軍。”她十分嚴肅說:“日寇并沒有規定,不準屠殺寡婦孤兒!”這讓兒子無言以對。1943年冬天,常德會戰爆發。會戰前,黃天在湖北前線,收到母親的來信:“吾兒悉知,常德戰事,一觸即發,爾我母子,既以身許國,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繼承吾保國之志,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所愿也。”而抗日戰爭結束后周夫人,不愿意參加內戰,以死相逼,勸兒子不參與內戰,后退居鄉村做一名小學教師,這份大義,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有這樣一個德國人,年紀輕輕跑到中國廣西偏僻山村支教,一待就是十年,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人,可是他卻說不想感動中國……就是這樣一個人成為柴靜的精神導師,或者說他可以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導師。柴靜采訪他時,曾說過:“這個人讓我土崩瓦解……”在中國大山深處,這個人讓異國真情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感動無數國人。“我很害怕去感動別人。2006年,有人推薦我參加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我嚇壞了,趕緊給評選委員會寫信,讓他們別選我。我不想感動中國,只能是中國感動我。”簡單的話語透著沉重的深情,這個德國人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盧克安。
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人間有真情,人間有大義,動人的事不少,暖心的話也說不完,只愿讀者有心,讓感動長存,讓真情永傳。
推薦閱讀:追求理想 永不言棄 高三作文800字觀看會師塔 高三作文900字都是新詩幫的忙 高三作文900字高三作文800字 十八歲的轉角守住心中的大樹 高三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