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六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①,以其善下之②,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③,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④,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⑤,處前而民不害⑥。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⑦。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 ①谷:溪、小河流。百谷:百川河流。王:蔣錫昌說:“《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是‘王’即歸往之義。” ②善:善于、能夠。 ③上民:指把自己擺在人民之上,即統治人民。 ④先民:指站在人民的前面,即領導人民。 ⑤重:負累、壓迫、負擔。高亨說:“民戴其君,若有重負以為大累,即此文所謂重。故重猶累也。而民不重,言民不以為累也?!?《老子正詁》) ⑥害:妨害、受害。 ⑦厭:厭惡、不喜歡。
〔賞析〕 本章老子以江海善下能為百谷王為喻,說明圣人也唯有居后處下,才能更好地居前處上,唯有不爭才莫能與之爭。其中含有人生哲理、辯證觀點。
具體來說,通常人只知圣王尊,不知何以尊。在這里,老子解決了這一問題。他以“江?!庇鳌笆ネ酢保阂越V畯V大喻圣王之大度,以江海之水常處下喻圣王宜居后處下,以此說明,正因為圣王居后處下、謙虛大度,所以天下也會像百川歸海那樣歸附于他、尊重于他。
當然,圣王被尊的原因還不止這些,《老子》本章還講到圣王的“不爭”;其他章節還講到“不伐”、“不矜”……
但是,社會中的辯證法特點就是這樣:一個人唯有“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個人唯有“不伐”,則天下莫能與之爭功;一個人唯有“不矜”,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能;一個人居后處下者,則反而容易被推前置上……
然而正由于有這種情況存在,所以奸詐者以居后處下偽飾自我,以達到居前處上的目的;于是老子所講的一套也就被人冠以“權術”。在這里,是不是“權術”與老子無關,而與居后處下者的“誠”、“偽”有關;若“以言下之”,但所作所為乃是己之居上,“以身后之”,但所作所為乃是己之居先,這就是“偽”。老子的這套也被用邪用歪成“權術”。反之如誠意“以言下之”、“以身后之”,無偽飾成分,即使居上,下層百姓也不感到負累與受害,也必定會被人擁戴。而偽飾者盡管達到目的,居前處上,但最終將會被人識穿,難逃身敗名裂之厄運。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