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出處】唐·李白《秋下荊門》。
【意思翻譯】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這次遠離家鄉游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全詩】
《秋下荊門》
.[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賞析】
我憑直覺說李白詩篇帶點可愛的猴氣,并無侮辱偉大詩人、提倡 獸道主義的邪念,包括本書編者要我寫點感想的《秋下荊門》,當做寫 景的詩來閱讀,同樣在形式風格方面帶點調皮的猴氣。
詩人對荊門至剡溪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不僅不是目無旁觀、不象 射手之于他的對象那樣死盯住某一特點,而是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或正面文章反面做,把他自己響往的剡中景色故意留給讀者去想象的。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 剡中。”這里的 “剡中” 即浙江嵊縣境內的剡溪,是詩人欲到未到的 觀賞對象。此詩從湖北荊州一路的景色著筆,接著點到途中帶典故性 的景色,撇開那帶典故性的食物(鱸魚),最后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詩 人向往的剡中景色。寫剡中景色完全是用虛筆,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領 會、發現和補充的余地。
這種對重點對象并不著力的寫法,也象他在《怨情》中表達怨情故 意給讀者造成惝恍迷離的印象——“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那樣, 因為對剡中景色不是說盡道絕的,而是留有余地的,所以讀起來反而 更能引人入勝。空靈和空泛不是同義詞。我感到這種寫法有空靈而不 質實的美。李白對他尚未親睹的剡中景色只字不提,只表白他對剡中 景色的響往(“愛”),這是詩人的老實處。但他的這種老實處似乎正是 他的調皮處。這種避免了質實缺點所構成的空靈美,對讀者來說是寓 實于虛、在平淡中見神奇的藝術手法。它對讀者想象活動提供了有規 定性的誘導,避免了妨礙想象的自由選擇的干擾。如果說對自然景色 的美的這種以空靈見長的寫法,恰好表現了語言藝術的朦朧性,避免 了繪畫藝術在造形方面那種難以避免的確定性,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 觀賞電視、戲劇或舞蹈中的齊天大圣的形象,遠不如閱讀小說《西游記》 那樣更能獲得審美的愉快。“自愛名山入剡中”和 “湖月照我影,送 我至剡溪”相似。這些貌似平淡其實意味深遠的詩句,當作抒情與寫 景的關系來理解,可見詩人情感的壯闊意味,不局限于他對景色特征 的具體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