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出處】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譯注】白帝: 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 節白帝山)。江陵:詩作者李白乘舟 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縣)。白 帝山上的白帝城隱現于彩云之間, 早晨,從白帝山腳乘舟順流而下, 迢遙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達。輕 舟疾速而行,兩岸猿聲不絕于耳, 萬山重巒似乎一瞬而過!詩寫長江 三峽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 時也借以表達了一種內心的喜悅 之情及對美好江山的贊美。
【鑒賞】清晨,我告別高聳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雖距離此地千里之 遙,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長江兩岸的猿,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而船卻順 流直下,如脫弦之箭,在猿的叫聲中已穿過萬重青山。此詩作于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當時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從白帝城返舟東下江陵。 舟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兩岸猿的鳴叫聲也混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 想而知。詩歌以輕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現出詩人遇赦后的歡快心情,千 百年來膾炙人口。
【全詩】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1】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③啼不住: 指猿聲此落彼起,連續不斷。
【詩大意】 早晨離開了聳入彩云之間的白帝城,距離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便可到達。在兩岸的猿聲還沒有停歇的時候,我所乘坐的輕舟已經掠過了萬重山巒。
【注釋2】
(1)題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發:清晨出發。白帝城:曾名魚復。故址 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東漢初,公孫述據此而建城。傳說殿前井內曾有白 龍飛出,因而自稱白帝,山稱白帝山,城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長江。 乾元二年(759)三月,關內大旱,肅宗下詔大赦,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 城掉轉船頭,東還江陵,特作此詩。
(2)“朝辭”句:白帝城地勢高峻,返舟這天早晨,又是一個晴日,故說離開白帝城,如 彩云之間。
(3)“千里”句:源自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巒疊嶂,隱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 省江陵縣。古時相傳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實際僅六百余里)。
(4)“兩岸”句:源自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 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5)輕舟:載得輕、行得快的船。
【賞析心得】
肅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當李白迂回沿溯, 飽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嘆 行路之難,好不容易到達奉節白帝城時,忽聞赦書,自己獲得自由了,真是悲極而喜, 一下子年輕了四十歲,重又成了出蜀時的李生,意氣風發、神采飛揚。以致誤導多 少人,錯把夕陽當朝陽,認為此詩是李白年輕時的杰作。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詩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 晨是個好日子,他掉轉船頭,辭別白帝,張帆起航,從滿天彩云中出發。一江春水 浩浩蕩蕩,一葉扁舟載著詩人飛流東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后兩句,進一步描寫了從白帝城返回江陵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 與三朝三暮過黃牛苦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急水輕舟,下行如飛,兩岸美景,目不 暇接,不知不覺,萬山已過,真是一瀉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兩岸猿 聲啼不住”,頓使全詩精神飛越。本來是“猿啼三聲淚沾裳”,如今悲猿卻一反常 態,轉悲為喜,為詩人獲得自由而歡欣鼓舞。詩人站立船頭,精神抖擻,浪遏飛舟, 歸心似箭;兩岸猿聲歡啼不住空谷傳響,夾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懷舒展,飽經坎 坷的詩人,一生能有幾回?
筆者大約十歲左右就能背誦這首詩。但那時總認為是李白年輕時寫的,豪邁飛 揚,好不神氣!至今才知道,詩人寫這首詩時,已是年近花甲的白發老人了。我真 為古人高興。他雖然壯志未酬,但從此獲得新生,煥發青春,一切可以從頭再來啊! 有人說,李白無暮年,筆者舉雙手贊成,因為此詩即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鑒賞】
“安史之亂”期間,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準備北上抗擊叛軍。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肅宗所殺,李白受牽連于唐肅宗乾元元年 (758) 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長江而上,第二年途經三峽到達夔州 (今奉節),就遇赦得回。這首詩寫于遇赦歸途中,描寫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輕松的筆調,表達出愉快的心情,可謂絕唱。
白帝城在奉節縣。它建筑在高山之上,瀕臨長江,距瞿塘峽很近。酈道元《水經注》中有一段記錄: “有時朝辭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詩人寫此詩時已經離開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見群山高聳入云天,早上告別了的白帝城,已經看不見了。天氣晴朗,五彩繽紛的云霞輝映在剛才走過的地方。“彩云間” 三字不僅形象鮮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勢高,距離遠,天氣好,心情舒暢。李白 “早發白帝城”,江陵還沒有到。所以詩中說“千里江陵一日還。”從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經注》舊說,但用這樣夸張的語句來表達極度興奮的心情是非常傳神的。
此詩在表現舟行迅疾中,把兩岸風物帶出,使人如聞如見。船在江中流駛如飛,在岸邊山上不斷的猿聲中,輕舟已飛馳過了萬重山。第三四句還有言外之意:盡管兩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輕舟如箭,已經越過了一切艱難險阻,前途開闊,人脫劫難,心情無比輕松。其詩句也如江流奔瀉,不可遏止,極盡浪漫飄渺之美。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此詩說:“驚風雨而泣鬼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