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責任課件精選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責任課件篇一
在責任課堂的構建中,我們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和學習熱情的激發,通過內外合力,使學生專注于學習。例如,在自讀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這篇課文時,許多學生不明白究竟什么是“今生今世的證據”。于是,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可以證明這件事情的證據。學生在凝神靜思后,紛紛主動表述自己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以及“曾經生活”的證據。隨后,我再次帶領學生尋找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由于有了情境鋪墊,學生順利實現了對課文內容的解讀。
責任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問辯論,勇于發表不同的意見。如教學楊絳先生的《老王》一課時,可采取“倒嚼甘蔗”的方法,重點抓住文章最后“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來導入——同學們讀過課文后,有沒有發現,作者對老王照顧有加,既沒有在物質上虧待老王,也沒有在精神上看不起他,為什么最后卻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如此,讓學生帶著問題重新走入文本,在研讀中去不斷明確“幸運的人”指誰,“不幸者”指誰,再去尋找“幸運的人”為什么對“不幸者”愧怍的原因;進而明白:這是一篇作者反省自己、表達懺悔和愧怍之情的紀實性散文,真正的寫作目的并不在于作者如何贊美老王的樸實、厚道和善良,而是為了真誠地表達因當初對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生發的懺悔和愧怍之情,使學生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責任課堂的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式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就一些重點、熱點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積淀素養。例如,教學《雷雨》一課時,可先拋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這個問題;教學《威尼斯商人》一課時,也可提出“法理與情理誰更重要”的問題——引起學生興趣,引發學生討論。當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時,一些精彩激辯和話語交鋒會“閃亮登場”。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的思辨能力將獲得提升。
新課程實施以來,不少教師盡管用邊講邊問的點撥式教學方法代替了“滿堂灌”,但仍存在由于問題設計不合理,反而影響學生的主動思考的現象。責任課堂強調問題的質與量以及呈現方式,即問題應當少而精,并有一定的層次,要在問題之間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例如,教學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一文時,我讓學生重點思考三個問題:文章中寫了哪幾個不同地方的“雨景”?作者為什么說是“冷雨”?“冷雨”為什么不用看,而用“聽”?這三個問題是這篇文章的主問題,既是由淺入深的問題,也是可以成為深層次課堂教學研討的“鏈式問題”。在學生交流答案的過程中,及時釋疑,并作總結。
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并落實在自身的社會行為之中。這是責任課堂的又一核心內容。教師可利用各種社團活動和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例如,在物理學習中,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泰州長江大橋,了解建筑力學在橋梁建設中的應用;結合電磁感應的教學,參觀泰州電廠,等等。參觀的同時,對內容進行講解,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參觀結束后,要求學生寫觀后感,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這樣的參觀和調查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眼目睹物理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而了解到物理學的重要性,培養了研究能力和觀察能力。
責任課件篇二
責任課堂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生成及問題解決。這是一項全方位的教學策略,授課前要引導學生自學、提出問題;課堂上要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并能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明辨是非;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后實踐和評價中,進行自我反思。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導師”;同時,教師也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良師益友”——不再以“講課”為主,而是以“導課”為主;不再是一位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一位穿針引線的“聯系人”。
合作學習,可改變過去學生單向接受學習的狀況,并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更好地構建責任課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融入教學活動——合作學習開展前,教師借助情境引發問題;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深入一個個學習小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交流,或巡視于各小組之間悉心觀察,及時表揚善于討論、交流的小組,以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合作學習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結果展示和點評反饋。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能從不同觀點和方法中得到啟發,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并通過同學之間的取長補短、互幫互教,達成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就必須做到學生的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適度適量;課外作業不但要控制量,而且要分層布置。因此,責任課堂還強調“精講精練”策略。“精講”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師生雙邊活動和生生雙向活動,且從學生實際出發,突出教材重點,準確地揭示教學內容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教給學生認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精講”中,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當教材內容的組織具有從直觀(感性)到抽象(理性)的特點,且以直觀啟發為主時,采取“觀察操作概括”的策略;當教材內容的組織具有從已知(舊知)到未知(新知)的特點,且以精講啟發為主時,采取“自學精講理解”的策略;當教材內容的組織具有從假設(問題)到證明(論證)的特點,且以發現啟發為主時,采取“問題討論發現”的策略;當教材內容的組織具有從范例(個別)到通類(一般)的特點,且以范例啟發為主時,采取“示范理解運用”的策略。“精練”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少而精、且有層次的例題和習題,指導學生有目的地練、分層次地練,并力爭做到當堂鞏固,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