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0
原標題:【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0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0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我服從理性,有必要時,我可以為它犧牲我的友誼,我的憎惡,以及我的生命。——羅曼?羅蘭
材料二:
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像你們這樣的當代中國青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來澆鑄與鍛造自己的意志與靈魂。——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在2023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理性”和“血性”,一個理智冷靜,客觀審慎;一個正氣浩蕩,奮勇爭先。作為新時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請結合材料,聯系現實,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與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理性”和“血性”,一個理智冷靜,客觀審慎;一個正氣浩蕩,奮勇爭先。二者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又有統一的一面。理性更多是針對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做出決斷之時;血性更多體現在迎難而上、奮斗拼搏的行動上。只有理性,容易陷入個人利己主義的牛角尖;只有血性,容易陷入盲目沖動的泥淖,二者缺一不可。新時代青年更應理性與血性兼具,慎思明辨,堅定前行,與祖國命運融為一體,向新時代邁進。當然,如果考生在比較后進行了主次之分也是符合題意的。
參考立意:
(1)慎思明辨,理性先行
(2)血性中華青年,助民族富強騰飛
(3)理性與血性兼具,明辨與剛毅齊飛
(4)以理性看世界,以血性報中華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蹄疾步穩”指馬跑得很快同時很平穩,可引申為速度快并且很穩。蹄疾步穩方能行遠。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的“蹄疾”卻“步不穩”,為了盡早見成效,急于求成,結果事與愿違;有的“步雖穩”但“跑得慢”,亦步亦趨、拖沓滯后,最終錯失良機。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題。
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話。第一句,解釋“蹄疾步穩”的意思,既提供了該詞的本義,也提供了該詞的引申義,在釋詞的同時凸顯了“快而穩”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闡述“蹄疾步穩”的作用,“蹄疾步穩”是“行遠”的條件與前提,馬要“行遠”就要做到“蹄疾步穩”。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對第二句的補充闡述,點出了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兩種問題,一是“快而不穩”導致事與愿違,材料揭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早見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態;二是“穩而不快”導致錯失良機,同樣材料也揭示了“求穩”心態的實質是缺少創新、領先的意識與擔當。因此,材料的傾向性非常明顯,提倡“快而穩”,力避“快而不穩”與“穩而不快”。材料告訴我們要實現“行遠”的目標,就要“快而穩”,“快而不穩”與“穩而不快”都妨礙目標實現。
寫作時,仍然需要將材料闡述的道理,落腳在具體的社會、人生問題上;或者說要用社會、人生具體問題,去闡述論證材料闡述的道理。材料已經明確了觀點,即要快而穩,毋一味貪快求穩。因此寫作時要立定快而穩,批駁“貪快”“求穩”兩種錯誤心態。可從青少年成長、做事、為文、學習、讀書等角度去寫,如我們讀書學習時要先求穩,打好知識的積累,但也不能僅僅止步于死記硬背,而是應該多學習多思考,攀登思想的高峰;或寫我們為人處世,雖可志向高遠,但欲成大事者,必須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據,才能越走越遠。也可以談社會問題,如社會發展、改革、防疫等,說明我們的發展既要追求經濟效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們的文化底蘊傳承,否則發展就只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或說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質量,也要注意“溫度”,關懷那些弱者的需求。總之,要將論述放到實處,放到生活現實中,放到人生成長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泛泛而談。
參考立意:
(1)行穩方能致遠。
(2)快穩結合,學思并進。
(3)既要追求速度,也要注意溫度。
參考標題如下:
《“蹄疾步穩”方行遠,貪“快”戀“穩”終愿違》
《莫一味求快,不一心戀穩,要又快又穩》
《做一匹“蹄疾步穩”的千里馬》
《越過“速成”陷阱,跳過“拖沓”怪圈》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馬克思將人類真正的幸福歸結為勞動的幸福,并明確指出了勞動幸福觀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當人在消費勞動產品時所帶來的主體感官上的滿足和享受。第二個層次認為勞動是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主體的目的通過對象化得到實現,從而獲得一種幸福感。第三個層次認為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實現,人的勞動幸福也只有通過他人在享用其勞動產品中才能得到滿足。“為千百萬人謀福利”的勞動是最幸福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勞動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明確,往往限定了寫作范圍和對象,暗示了文體——議論文。但任務驅動型作文也有一定的開放性,具體到每位考生又必須明確,應該選擇自己贊成或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同有觀點,選擇自己有素材積累和感觸的觀點來寫。本文的寫作關鍵是讀懂材料,材料引用了馬克思對幸福三個層次的劃分理論,說明最高層次的幸福是“為千百萬人謀福利”的勞動是最幸福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勞動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據此可以得出文章立意,并圍繞立意組織材料。
參考立意:
1.要為人類的共同幸福而努力
2.什么樣的幸福值得我們追求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莊子》中講了一個不龜手之藥(一種防手凍裂的藥物)的故事:宋國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龜手之藥,但他們世世代代卻只是用它來做和漂洗絲絮有關的事兒,得到的價值也“不過數金”;后來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買下了它的制作技術,用它來服務于吳越交戰中受凍的士兵,由此得到的價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為事,這是堅持俗見;不以此為事而以彼為事,這是突破俗見。俗見,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結著人生的某些經驗和智慧。突破俗見意味著對此的超越和創新,有時甚至是顛覆。
上述材料具有啟示意義。請以“堅持俗見與突破俗見”為主題,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本題為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材料通過敘述《莊子》中的一則故事,提出了堅持俗見與突破俗見的概念,闡釋了二者的內涵。堅持俗見并不是錯,《莊子》故事中的宋國人制藥而獲數金,世代為業,綿延不絕,并不能言其失敗;但以百金買下制藥技術的客人以此謀利,裂地而封,顯然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可見突破俗見的思維方式更勝一籌。材料雖并未明確地指出二者之優劣高下,但通過材料中講述的故事,考生應把握住寫作的方向:突破比堅持更能創造收益、凸顯價值,相比墨守成規、不謀改變的慣性思維,跳出框架、敢于創新的突破思維顯然更有利于時代青年開創事業、踐行奮斗。堅持俗見象征著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思維定勢,在已知、穩妥、被前人證實其可行的道路上行走固然安全舒適,但一味保守、無視機遇、不謀新舉的惰性也妨礙著人的發展。而突破俗見則象征著不甘現狀、求變求新的思維閃光,在堅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思考,看到其中所隱藏的變量與機會,敢于嘗試、勤于思考、樂于挑戰,最終沖破桎梏、突破舊局,另辟蹊徑。
寫作時,圍繞題目所給出的主題,考生可以先從正面論證堅持俗見的積極意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培養創新思維和獨立人格兩方面論證“突破”比“堅持”更具價值的原因:再結合材料,聯系社會實際,具體闡釋怎樣做才能跳出“堅持”,實現“突破”;最后強調觀點,總結全文。
參考立意:
1. 積極創新,擺脫因循。
2. 沖破慣性,另辟蹊徑。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寫道:“學詩有三節: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其大意是:學詩之人初期不識好壞,篇幅又長又累贅,放縱筆力寫成;后來稍有知識則自知淺陋,寫詩開始畏畏縮縮,極難寫出好詩;等到達寫詩透徹的境界,則縱橫詩境,信手拈來。
嚴羽的詩論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學習與生活的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中嚴羽所說的“節”,就是學詩的“階段”,三節就是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識好惡”是指不懂得作詩之法,不能區分詩歌的好與壞、優與劣;“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是指作詩多而泛濫。因為無法度、無規矩,故而無所顧忌,不知敬畏,作品雖多,卻大都是粗制濫造。第二階段,“識羞愧”可以理解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詩之法”;“生畏縮”即不敢隨意作詩,“成之極難”意思是寫出符合標準的好詩很難。學詩者已認識到以前的倉促與魯莽,對詩歌產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縮”,逐漸懂得原來詩歌并不是這么簡單,但因為心中畏懼,反而寫不出好詩。第三階段,“透徹”是指對事情、情況、道理等理解或表達得詳盡而深入,本階段對詩歌創作的規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會濫寫亂寫,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詩歌創作的質量,最終信手拈來,也能創作高品質的詩歌。總而言之,嚴羽的評論可以概括為:第一階段只求數量,佳作甚少;第二階段,因顧及到作品的質量,很少創作;第三個階段的詩人,在經過不斷地積累學識,磨礪自己的寫作技能之后,對詩歌的體悟會逐漸達到“透徹”的程度,也就是所謂的“自然之境”,此階段創作出來的詩歌都透著詩法、詩味、詩趣。題目要求根據嚴羽《滄浪詩話》“三節”這一“本事”能夠拓展開去,思考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啟示”,譬如由學詩聯想到做人、交友、處事、為學、治國等。
寫作時,首先應該“就事論事”。結合歷代詩人詩作談嚴羽詩論所展示的三個階段,也可以由詩歌(或者文學創作)的三個階段的層進式特點,作深入思考,分析探討特定的文學現象。能確切對“本事”作證明與推演。然后,再“由此及彼”地進行多方面思考,如談人生成長、人(國)際交往、處理事務的階段性等,體現嚴羽詩論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帶來的啟示。如談自己的學習,可談我們在初期需要不斷吸收前人的優秀成果,不要讓自己腹中空空。但是,當我們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有能力獨立學習或創作時,就不能滿足于模仿,而是要開始轉變思路,積極思考。若我們思考多了,相信終有一天,自會領悟學習的竅門。
參考立意
(1)做足積累才有創新的資本;
(2)起于模仿,立于原創,終于頓悟;
(3)獨立自主才是民族富強復興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